本報(chinatimes.net.cn)記者張智 北京報道 以改革促發展,是我國改革開放 40 多年來收獲的歷史經驗。財政是國家治理的基礎和重要支柱。當改革行至關鍵階段,財稅改革再次發揮“沖鋒官”的作用。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之后,中央政治局審議通過的第一個系統性改革總體方案,就是《深化財稅體制改革總體方案》。這是謀劃新一輪財稅體制改革的邏輯起點。隨著財稅改革不斷推進,目前,我國現代財政制度框架基本確立、預算管理制度更加完善、財政體制更加健全、稅制改革取得重大進展,這些成果,為我國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撐。 財政部發布數據顯示,我國財政收入從 2012 年 11.7 萬億元增長到 2023年的 21.68萬億元,支出規模從 12.6 萬億元增加到 27.46萬億元,財政“蛋糕”越做越大,財政實力不斷增強。 2023年年底,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中央深改委第四次會議再次聚焦財稅改革,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就“謀劃新一輪財稅體制改革”做出進一步的戰略部署。但和以往不同,今年,“深化財稅體制改革”被寫進預算報告中,成為 2024年財政改革發展七大工作之一。 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高培勇對此撰文表示,作為國家治理的基礎和重要支柱,財稅體制牽動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全局。“由財稅體制改革入手,構筑起現代國家治理的堅實基礎和重要支柱,為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提供強大的制度保障,成為全面深化改革的題中應有之義。”高培勇表示。 改革不斷推進 “回顧我國改革開放 40 多年來的歷史進程,可以看到,幾乎每一輪重大改革,都是從財稅體制改革起步、以財稅體制改革為突破口的,財稅體制改革事實上扮演了改革‘先鋒官’和‘突擊隊’的角色。”高培勇表示。 事實上,1994 年的財稅體制改革“擲地有聲”,不僅為我們初步搭建起了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財稅體制基本框架,而且為整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以及此后的經濟快速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黨的十八大以來,圍繞建立現代財政制度和現代稅收制度,黨中央作出一系列改革部署,取得積極成效。中國財政科學研究院宏觀經濟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員石英華撰文表示,“十三五”時期,建立現代財政制度是財政體制改革的總目標,強調建立具備權責對等、有效制衡、運行高效、可問責、可持續等特征的現代財政制度。 十八屆三中全會在《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中也作出了“財政是國家治理的基礎和重要支柱”的重大論斷。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確,堅持深化改革開放是前進道路上必須牢牢把握的重大原則之一,提出要構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要健全現代預算制度,優化稅制結構,完善財政轉移支付體系。 從財政轉移支付體系來看,自1994 年分稅制改革之后,中央政府對地方政府的轉移支付規模逐年增加,2023年中央對地方轉移支付收入達 102945.19 億元,地方政府轉移支付收入占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支出的比重達43.6%。對此,財政部一方面推進中央與地方財政事權和支出責任劃分改革,另一方面不斷加強地方稅體系建設。 2016 年 8 月,國務院印發《關于推進中央與地方財政事權和支出責任劃分改革的指導意見》,對推進中央與地方財政事權和支出責任劃分改革作出總體部署。此后,中央與地方財政事權和支出責任劃分改革持續向縱深推進,基本公共服務、教育、科技等一系列分領域改革方案出臺。 同時,在健全地方稅體系方面,財政部稅政司司長賈榮鄂去年底接受新華社采訪時稱,要培育地方稅源,擴大地方財力,合理配置地方稅權,理順稅費關系,逐步建立規范、穩定、可持續的地方稅體系;著力推進消費稅改革,穩步推進后移消費稅征收環節。在健全直接稅體系方面,要著力健全以所得稅和財產稅為主體的直接稅體系,逐步提高直接稅比重;研究完善綜合與分類相結合的個人所得稅制度。 “立足現代財稅體制框架,以更高的站位、更廣的視野、更大的格局,圍繞推進中國式現代化這一最大的政治、聚焦經濟建設這一中心工作和高質量發展這一首要任務,而對財稅體制改革作出新的戰略謀劃,既是新一輪財稅體制改革必須履行的歷史使命,更是新一輪財稅體制改革的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高培勇表示。 讓改革更有獲得感 改革不乏大視野,但落在民眾身上的,卻是一點一滴的春風化雨。 2018年,關系到萬千家庭的個人所得稅起征標準自 3500 元提高至每月5000元,并優化調整稅率結構,降低了中低收入群體稅收負擔。2019 年,我國結束了長期以來的“分類”個人所得稅制,改成了“綜合與分類相結合”的個人所得稅制,將工資薪金、勞務報酬、稿酬和特許權使用費四項勞動性所得項目納入綜合所得征稅范圍,對居民個人的綜合所得按年合并計征,其他各項所得仍采用分類征稅方式,這一舉實現了收入來源單一與收入來源多元的納稅人之間、擁有不同種類勞動所得的納稅人之間的課稅公平,在關鍵領域取得重要歷史性突破。 與此同時,住房、教育、醫療、贍養老人等六項專項附加扣除開始實施。隨后的 2022 年,個人專項附加扣除將 3 歲以下嬰幼兒照護費納入其中;2023 年,我國提高“一老一小”個人所得稅專項附加扣除標準,6600多萬納稅人受益。 個人所得稅制度改革紅利惠及上千萬人,而對企業來說,近年來,我國實施的力度空前的減稅降費政策,也使得經濟“神經末梢”更有活力。 2023年,全國新增減稅降費及退稅緩費的總規模超 2.2 萬億元,其中超七成“落”于民營經濟,助力企業減負,激發市場活力。 不僅如此,我國企業所得稅制改革不斷完善,所得稅優惠政策覆蓋創業投資、創新主體、研發活動等創新全鏈條,研發費用加計扣除力度不斷加大,固定資產加速折舊政策適用范圍擴大到全部制造業,讓企業更有獲得感。 正如石英華所說,當前,我國經濟保持持續向好、長期向好趨勢,但經濟運行中仍面臨周期性、結構性、體制性問題,經濟持續回升向好的基礎尚不穩固。積極的財政政策通過適度加力、提質增效,在供給和需求兩端關鍵環節發力,將進一步增強經濟復蘇向好和促進高質量發展的確定性。在經濟持續承壓、政策發力空間收窄的背景下,積極謀劃財稅體制改革,有利于進一步拓展政策空間,強化各級財政政策、資金、制度間的系統集成,形成財政保障高質量發展的政策、資金和制度合力。 責任編輯:徐蕓茜 主編:公培佳 |
近日,陸家嘴金融服務實體經濟之“保險+期貨”項目正式啟
本文來源:時代財經 作者:王瑞昊 想要靠直播帶貨償還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