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历了10轮融资与美股上市之后,“生鲜电商第一股”每日优鲜最终还是跌入了泥潭。继昨日大跌逾40%后,目前每日优鲜股价较IPO时市值缩水已达9.9成。 每日优鲜的囧况并非孤例。虽然2021年6月每日优鲜和叮咚买菜先后在纳斯达克挂牌上市,但上市并不代表上岸,目前为止尚无一家前置仓模式的生鲜电商宣布实现整体盈利,均需靠资本不断输血续命。 有数据显示,过去9年间,生鲜电商赛道融资金额累计高达千亿元,背后的投资阵容也堪称豪华,红杉、高瓴、腾讯、阿里等悉数在列。然而,今年以来,生鲜电商资金困难、供应受阻、人员裁减、业务收缩甚至倒闭的新闻不时涌现。从昔日的资本“宠儿”到如今的节节溃败,生鲜电商行业发生了什么? 头部玩家估值缩水严重 截至7月28日美股收盘,每日优鲜报收于0.236美元/股,当日大跌42.8%,总市值仅为3186万美元,相比IPO时市值缩水达99.5%。消息面上,当日公司通过线上会议形式告知员工停薪停职,仅余人力、财务等行政部门留作善后。截至目前,仍有员工6、7月份的工资未发放,社保与公积金也存在断缴情况。公司关停了其赖以生存的极速达业务,“最快30分钟达”调整为“最快次日送达”。 将时间回拨至一年前的2021年6月25日,每日优鲜作为生鲜电商第一股登陆纳斯达克,一时风光无俩,发行价达13美元/股,按发行价计算IPO募资额约为3亿美元,IPO市值为32亿美元。这家创立于2014的生鲜电商,成立以来即受到资本的青睐,先后获得了10轮共计超110亿元的融资,投资方包括腾讯、老虎、高盛、中金、联想、元璟资本等明星投资机构。在鼎盛时期的2015-2017年间,每日优鲜不到2年时间连续拿了5轮投资。 然而,上市也只是“看上去很美”,每日优鲜始终未能实现盈利,根据招股书及财报,2018年至2021年前三季度,每日优鲜净亏损分别为22.32亿元、29.09亿元、16.49亿元、30.17亿元,累计亏损98.07亿元。 目前,每日优鲜仍未提交2021年年度业绩报告,并且公司股票连续一个月低于1美元,每日优鲜已经收到纳斯达克两次退市警告函。 每日优鲜的囧状并不是孤例,当下大部份生鲜电商的日子都不太好过。与每日优鲜同为头部玩家的叮咚买菜,昨日亦大跌近10%,收盘报4.81元/股,较23.5美元的发行价跌去约80%,最新市值11.36亿美元。2021年年度,叮咚买菜实现营业收入201.21亿元,同比增长77.50%;实现归母净利润亏损64.29亿元,较2020年亏损31.77亿元同比扩大102.37%。据相关媒体报道,自今年5月开始,叮咚买菜已在天津、唐山等十多个城市发布了《停止服务公告》,叮咚的“断臂求生”能否改善财务指标,仍需市场检验。 此外,7月12日,据路透社、澎湃新闻等多家媒体报道,盒马鲜生正寻求新一轮4-5亿美元融资,投前估值约为60亿美元。而盒马上一次传出融资消息是在今年年初,当时的市场估值高达100亿美元。也就是说,如果最新的估值信息属实,盒马的估值在短短半年多的时间里下滑了整整40%。 背后的豪华资本阵营 因存在刚需、高消费、高复购率等特点,生鲜电商一度是资本的“宠儿”。记者梳理生鲜电商行业的融资历史发现,2015年是企业和资本入局的顶峰时期,据不完全统计,全年约有4000家企业入局。资本也紧随其后,IT桔子统计显示,2015年全年生鲜电商行业发生投资事件227宗,合计融资规模达到114亿元。但从2016年至2018年,该行业的投资数量逐年下降,分别为156宗、102宗、67宗。2019年,资本对于生鲜电商的态度趋于保守,全年投资事件仅有33宗。 但2020年爆发的新冠肺炎疫情让生鲜电商行业迎来了短暂的“小阳春”。疫情将人们的许多购物需求和购买行为转移到线上,使得“买菜”这种刚性需求在线上全面开花,在短暂的流量红利之下,一度处于生死边缘的生鲜电商企业迎来了“绝处逢生”的机会。新的资本开始再次布局,“老玩家”也继续加码。有数据显示,2020年生鲜电商融资28起,总融资额88.68亿元,其中多点拿到28亿元C轮融资,每日优鲜更是连续获得4.95亿美元、20亿元人民币两轮战略投资。 到了2021年,生鲜电商赛道的厮杀更加残酷,多起巨额融资传出,IPO竞赛大幕开启。每日优鲜在当年6月登陆美股市场。同年,该赛道的另一家头部企业叮咚买菜也在当年完成了两笔高额融资,分别是7亿美元的D轮融资和3.3亿美元D+轮融资,这样的体量在创投圈实属罕见。此外,兴盛优选、美菜网、多点、钱大妈都被传在摩拳擦掌准备冲击IPO。统计数据显示,从2012年到2021年,我国生鲜电商投融资金额累计超过1000亿元人民币,平均每年超过100亿元。 天眼查数据显示,我国目前有近3000个生鲜电商品牌从事“生鲜电商、社区生鲜、社区团购”等相关业务。通过对品牌关联公司的信息梳理发现,北京市数量最多,超过440家,其次为上海和深圳,分别有超过300家和200家。从成立时间来看,2014-2018年是成立高峰期,2015年为各品牌关联公司成立的最高峰,超过600家,占比22%。此外,截至今年7月29日,仅有3家生鲜电商品牌关联公司成立于2022年。 据天眼查数据的不完全统计,我国生鲜电商赛道中有近500个品牌曾产生1000余起的融资事件。截至目前,2022年该赛道发生十余起融资事件,融资总额约50亿人民币,融资总额比2021年同期减少50%。 谁是生鲜电商赛道的“最佳捕手”?记者梳理发现,投资不同模式的生鲜电商平台的机构多为头部美元基金以及互联网巨头旗下的投资基金,如红杉资本、高瓴资本、Tiger Global(老虎全球管理基金)、IDG资本、DST Global、启明创投、鼎晖投资、今日资本、高榕资本等,以及腾讯投资、阿里巴巴等产业资本,他们在生鲜电商领域的下注较大。 有统计数据显示,IDG资本以11次出手荣登生鲜赛道“最佳捕手”第一名,而腾讯投资则以10次出手紧随其后,高榕资本以7次出手排位第三。如IDG资本,2015年4月29日至2020年12月2日,IDG资本累计参与投资了9起生鲜电商的投资,总金额超43.1亿元,涉及公司分别为多点多点DMALL、鲜世纪、吉及鲜、T11、叮叮猫特卖。2020年是IDG资本投资生鲜电商最多的一年,达到34.93亿元。早在2015年,今日资本创始人徐新曾高喊:“得生鲜者,得天下!” 难逃亏损,前置仓模式备受争议 市场的发展和资本的乐观掩盖不了生鲜电商的盈利难题,这也让这个行业在2019年迎来了一轮倒闭潮。2019年,因面临长期亏损及融资难等问题,呆萝卜、妙生活等多家生鲜电商平台开始出现危机,行业在2019年下半年步入寒冬。 虽然有机构预计,2021年生鲜电商市场规模预计达到3117.4亿元,2023年将超过8000亿元。但与庞大的市场如影随形的却是巨大的生存压力。据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统计,在4000多家生鲜电商企业中,只有1%已经扭亏为盈,仅4%勉强维持收支平衡;剩下大多都是亏损,而且,还有7%是巨额亏损,倒下也不过是时间问题。 在这个千亿级的大市场中,生鲜电商企业五花八门。归类来看,企业采用的经营模式主要有这四种:前置仓模式、社区团购、平台到家、到店到家模式。而每日优鲜、叮咚买菜、美团买菜等生鲜电商平台,均采用“前置仓”模式经营。21世纪创新资本研究院撰文指出,这种模式极大提高了配送效率,让生鲜商品可以在周边1-3公里范围内,实现1小时甚至半小时送达。但前置仓模式的劣势在于,它属于重资产、重运营模式,大仓到前置仓以及最后一公里的配送成本较高,生鲜商品的多级运输也容易形成损耗。此外,前置仓模式一般没有线下门店、缺乏线下流量入口,需要线上大额补贴券来拉新获客。在成本居高不下同时用户端需要补贴的情况下,前置仓模式的生鲜电商平台很难实现盈利。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生鲜电商领域将目光瞄准了预制菜市场,多元化发展、多条腿走路成为生鲜电商行业的共识。该赛道仍是目前资本市场关注的热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