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chinatimes.net.cn)記者苗詩雨 陸肖肖 北京報道 作為氫燃料電池的“排頭兵”,國鴻氫能科技(嘉興)股份有限公司(下稱“國鴻氫能”)也現身在了近期的氫能上市熱潮中。 11月22日,國鴻氫能遞表港交所主板。按照披露信息,這次沖擊港交所,國鴻氫能可謂底氣十足,除了多家研究機構加持外,在其主要股東情況中,還出現了市值超400億元的美錦能源。 但《華夏時報》記者通過調查發現,近期氫能板塊的上市之路并不順利,即便作為氫燃料電池的“排頭兵”,國鴻氫能能否順利上市仍存風險,而市場對于其能否成功打破近期氫能上市困境也頗為關注。 氫能“排頭兵”勇闖IPO 按照國鴻氫能遞交的信息顯示,公司的主要研究方向為氫燃料電池電堆及氫燃料電池系統。根據弗若斯特沙利文的資料,按氫燃料電池電堆出貨量計,國鴻氫能自2017年至2021年連續五年均排名第一。 但從披露的數據情況來看,國鴻氫能的財務表現似乎急需上市“籌錢”。 雖然披露報告期內收入未有較大波動,但凈利潤卻出現了較大虧損。按照披露數據,2019年至2021年,國鴻氫能分別實現收入3.66億元、2.27億元、4.57億元,截至2022年上半年,國鴻氫能實現收入為1.9億元。 利潤方面,近兩年半國鴻氫能的虧損達到了10.67億元。2019年至2021年,其公司擁有人凈利潤分別為0.21億元、-2.15億元、-7.03億元,截至2022年上半年,國鴻氫能當期擁有人凈利潤虧損為1.49億元。而在報告期同期,國鴻氫能的經營活動現金流量也為負值。 值得關注的是,國鴻氫能報告期內的收入還主要來源于其五大客戶。按照披露文件顯示,2019年至2021年,國鴻氫能五大客戶的收入占比分別為94.4%、95.7%、88.1%,截至2022年6月末,該占比依舊處在高位,為96.6%。 不過,對于業績的虧損,《華夏時報》記者也在與氫能領域一名從業者溝通時獲悉,目前多數氫能企業投資收益都處在虧損狀態。而對于主營產品是氫燃料電池的氫能企業來說,還存在較長收賬期的情況。據該名業內人士介紹,從氫燃料電車應用的氫能車廠商來說,廠商一般會在跑足一定公里數拿到補貼之后,再選擇付錢給氫燃料電池廠商,這也是行業普遍現象。 《華夏時報》記者也留意到,在報告期內,國鴻氫能的貿易應收款項周轉天數分別達到了222天、495天、430天及769天。 IPO仍存不確定性 不過,從氫能賽道近期的上市情況來看,此次國鴻氫能闖關仍充斥了不確定性。 《華夏時報》記者梳理發現,2022年11月初,同為氫能板塊的國富氫能主動撤回了IPO申請,宣布上市終止。早前10月份,上海捷氫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及上海治臻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也因財務材料過期,IPO申請狀態停滯。 而當前已上市的被稱為“氫能第一股”的億華通日子也并不好過,2021年下半年以來,股價波動下跌,截至11月25日收盤,股價81.95元/股,對比2021年9月248.96元/股的最高位跌去約67.1%。并且連續兩年,億華通歸屬上市公司股東凈利潤為虧損狀態,截至2021年,該數據為-1.62億元。 記者還留意到,在國鴻氫能遞交的申請文件中,其氫燃料電池電堆主要的四家競爭企業,僅有一家完成上市。弗若斯特沙利文報告也顯示,由于氫燃料電池電堆及系統行業仍處于早期發展階段,規模相對較小且供應鏈的成熟度并不高。可查閱到的數據也顯示,產業面對的發展境遇也使得不少氫能企業的盈利情況并不如人意。 而疊加近期氫能企業上市頻頻碰壁的情況,連續虧損的國鴻氫能此番能否順利上市也受到了行業的高度關注。 氫能產業入局熱 事實上,記者在調查中還發現,氫能產業的競爭也日趨激烈,近期多家上市公司也加快了在氫能領域的跑馬圈地。前述業內人士也向《華夏時報》記者表示,雖然氫能多數企業處于虧損狀態,但行業競爭日漸激烈,中小企業此時想要入局會更加困難。 公開信息顯示,11月19日,中國石油深圳新能源研究院與華為數字能源技術有限公司在深圳簽署戰略合作協議。此次合作將推動雙方在新能源與油氣融合發展的智能微網、儲能、氫能等領域深度合作,加快油氣田的新能源示范項目建設。 11月23日,康普頓發布公告表示,控股子公司擬投入5億元布局氫啟燃料電池電堆項目,計劃分三期建設,建設周期5年,是公司為進一步完善其在氫能源產業鏈的布局與發展,增強產品市場占用率,提高產品應用場景影響的重要舉措。 不過,多家企業接二連三入局氫能,市場未來是否大有可為呢? 對此,隆眾資訊氫能分析師高琳在接受《華夏時報》記者采訪表示:“從2022年3月份發改委發布《氫能產業發展中長期規劃(2021-2035年)》,明確了氫能是未來國家能源體系的組成部分后,氫能的發展基調基本已經確定,各省份隨后也積極發布氫能相關政策,截至目前,已經有超過30個省份發布了氫能相關政策,并且有13個省市發布了具體的氫能補貼和獎勵措施。” 高琳認為,從國家和各省份發布的政策不難看出,制氫端重點鼓勵可再生能源制“綠氫”,2022年已經約20余個綠氫相關項目進入簽約、開工或者建成階段;而氫能應用端主要鼓勵工業和交通運輸領域,未來均有較為廣闊的發展前景。 根據弗若斯特沙利文報告,在未來,預期氫燃料電池的滲透率也將顯著提升。自2022年至2026年,預期中國氫燃料電池汽車保有量將以91.2%的復合年增長率增長,預期氫能占終端能源消費的比重于2050年將超過10.0%。 那么,面對產業未來廣闊前景,國鴻氫能上市后的又會作何布局安排呢?對此,《華夏時報》記者也通過郵件形式向企業多部門發送了相關采訪函,但截至截稿之時暫未收到回應。有關國鴻氫能上市的后續進展,記者也將持續關注。 責任編輯:陸肖肖 主編:張豫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