頂端新聞·河南商報記者 金艾琳/文 首席記者 宋亞猛/圖 近期,涉核酸檢測企業扎堆IPO,引發熱烈討論。這也引起滬深交易所的回應,表示要高度關注相關企業的上市申請,堅持從嚴審核。 無論是已經上市的老牌醫學檢驗企業,還是近兩年沖出的上市“黑馬”,大部分因為核酸檢測業務而業績激增。 即便收入下滑的風險顯現,可巨大的市場規模仍舊讓很多后來者打算再“沖一波”。 不想掉隊、尋求融資支持、爭奪未來市場、短期套利……各種評論聲音兼而有之。 不過,有一種聲音非常明確:大風刮過,這些搶灘上市的涉核酸檢測企業,還會“吹”出什么? 滬深交易所:關注企業的科創屬性和可持續經營能力 風口浪尖的涉核酸檢測企業,非計劃登陸創業板的深圳市達科為生物技術股份有限公司 (以下簡稱“達科為”)莫屬。 除了因“95后做實控人”“00后是公司大股東”受到熱議外,達科為核酸檢測相關產品的營收成為各路網友深扒的重點。 從招股書中得知,2020 年,達科為自主研發了用于核酸檢測樣本收集及儲存的病毒保存試劑產品。不過,這個產品占營收的比重并不高。 2020年至2022年上半年,病毒保存試劑的收入為5260.37萬元、4827.88萬元、4190.23萬元,在營收中占比分別為8.71%、5.78%、8.84%。相比于一些核酸檢測產品占營收40%-60%的上市公司,達科為的基本盤并不在此。 然而,達科為病毒保存試劑的毛利率從63.93%降至16.3%,在問詢函回復當中,達科為也提到“該部分收入存在不可持續的風險”。 除此之外,如若從品牌類別進行劃分,報告期內達科為代理品牌的營收占比接近80%,研發屬性并不明朗。問詢函中也提問到,發行人稱自主創新產品“在生命科學研究服務及病理診斷領域建立了一定的競爭優勢”是否準確。 一葉知秋,科創屬性和可持續經營能力或許是外界對涉核酸企業擔憂的最終錨點。從滬深交易所在11月21日晚發布的“答記者問”中不難看出,“高度關注企業的科創屬性和可持續經營能力”、“嚴把市場準入關”、“把握創業板、科創板上市條件和審核標準”釋放出了重要信號。 “可持續經營能力其實不光包括我們所講的營收和利潤,這其實是注冊制改革的一大關鍵。在我看來,可持續的經營能力其實是成長性的體現。”經濟學家、增量研究院院長張奧平認為,如果企業具備可持續的成長性,資本市場也會給它一定的資本預期。相反,企業沒有可持續的成長性,只是因為市場短期供需因素的影響,讓企業有了大量的營收和利潤,它的資本價值可能會持續地減弱,很難長期在注冊制環境下的資本市場實現持續的融資發展。 那么,滬深交易所發出的內容,是否利好已經上市的涉核酸檢測企業? 張奧平認為,這種所謂的“利好”具有兩面性。“短期來看,涉核酸檢測企業上市的難度會越來越大;從長期來看,需要考慮企業的發展是否符合市場發展的一個根本邏輯,上市之后的監管可能會越來越嚴。” “快樂”和“憂愁”并存 不論是已經上市的,還是扎堆IPO的,這幾年進入到大眾視野的涉核酸檢測企業,確實是在“烈火烹油”和“如履薄冰”當中來回跳轉。 起死回生者有之。從圣湘生物的招股書中可以得知,2020年,圣湘生物研發的新型冠狀病毒核酸檢測試劑盒,通過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應急審批快速取得注冊證書,系國內新型冠狀病毒檢測產品獲批上市的前6家企業之 一。同年8月,作為“抗疫第一股”圣湘生物在科創板上市。2021年,圣湘生物營收實現45.15億元,凈利潤22.43億元 而在此前,圣湘生物的原股東李遲康私刻公司印章、偽造法定代表人戴立忠的簽名,引發了債務糾紛。圣湘生物土地、房產、存款等多項資產被扣押、查封或凍結,公司股權、銀行賬戶被凍結,經營發展受到較大影響。2017年,圣湘生物開始債務重組,步入正軌。 不過,并非所有涉核酸檢測企業上市都十分順利。2020年12月,菲鵬生物的招股書已經獲得受理,并在2022年3月14日提交注冊申請,但在9月30日,菲鵬生物的審核狀態變更為“中止”。 資本市場的猶豫開始顯現,業績激增背后的隱患也在暴露。 首先,從供需兩端來看,主營業務收入以新冠疫情核酸檢測為主的公司,在需求端未來不明朗的前景下,未來業績可能會有大變臉的可能。而供應端的競爭,也考驗著企業的創新能力是否能夠持續提升。 其次,從經營角度看,涉核酸檢測企業的“紙面繁榮”問題需要注意。 “核酸檢測的企業收入大幅增長,同時應收賬款也在大幅增長,未來會不會存在比較大的壞賬風險,也是投資者要注意的問題。”前海開源基金董事總經理、首席經濟學家楊德龍表示,因為應收賬款不一定能夠正常回款,存在壞賬的可能性。 這種情況,在達科為的招股書可以看到。2022 年 6 月末,達科為對客戶北京金準醫學檢驗實驗室有限公司應收賬款余額為 128.18 萬元,雙方的交易內容主要為核酸檢測病毒采樣管。 但在2022 年 5 月 27 日,北京金準醫學檢驗實驗室有限公司被吊銷營業執照。達科為表示,預計應收的北京金準醫學檢驗實驗室有限公司貨款無法收回,故計提壞賬準備,且計提比例為 100%。 加碼常規業務線,是否在布局未來市場? 超高業績引發的跟風不難理解,在核酸檢測產業龐大的市場規模下,很多企業也想借此布局自己的市場。在一家主營常規醫學檢測的公司工作的王麗(化名)表示,新冠疫情到來后,公司在新冠核酸檢測業務的布局判斷上出現一些問題。“在這方面投入晚一些,規模也沒那么大,現在后悔也來不及了。”王麗說。 不過上文提到的情況,涉核酸檢測企業也并非沒有預見。許多龍頭企業開始加碼常規的業務線,就足以證明這一點。 9月19日,康圣環球與海爾集團旗下的海爾生物正式簽署戰略合作協議。媒體報道稱,雙方共同打造的智慧實驗室將通過各類核心信息和結果數據的交互打破檢驗檢測信息孤島,同時實現按需調取綜合平臺架構形成的信息和數據,進一步提高檢測效率。 11月9日,華大基因在參與2022深圳轄區上市公司投資者網上集體接待日活動時,針對投資者“目前在海外的常規業務有什么新進展?”的問題進行了回復。 華大基因表示,目前新冠檢測向常規業務轉化已初具規模,公司已有多項常規業務的產品已經在海外取得了準入的資質,無創產前基因檢測產品獲印度準入資質,為進一步拓展國際業務提供了相應的產品儲備,推動了海外業務的可持續發展。 “無論是特檢還是普檢,它的壁壘都是比較高的。”北京厚天資本創始合伙人、北京清大產研智庫聯合創始人田默告訴頂端新聞·河南商報記者,特檢和普檢的壁壘是不一樣的,普檢屬于同質化的競爭,企業間比拼的是服務、價格、效率和成本控制,而特檢屬于差異化的這種檢測項目,更多要比拼企業自身的學術和科研能力。 “不同的企業,(對自己的)要求也會不一樣,比如形成了自己的核心競爭力的企業,它去加碼特檢業務,我覺得是一個不錯的業務選擇。”田默表示,能否在賽道上形成持續的這種競爭力,歸根結底還是要看自身的戰略資源儲備和市場運營能力。 大風刮過,回歸理性 如今的核酸檢測行業,從進入人們視線開始的野蠻生長,已經步入到一個精耕細作的階段。張奧平認為,還可以再加上一個階段,“優勝劣汰”的階段已經到來。 “在疫情防控更加科學和精準的前提下,也會對核酸檢測有著更高的要求。”張奧平提到,在同行業競爭激烈的情況下,如果看到競爭對手登陸資本市場去融資發展,如果企業自身沒有拿到資金,可能在未來的市場快速的調整狀態之下,會最先被市場所淘汰。 這也確實是一個現狀,行業高增長難以維持,科技壁壘和經營能力成為關鍵。不過這些,都需要資金的加持。 一醫學檢測公司的負責人向頂端新聞·河南商報記者透露,研發每一個產品,大概率有10%的成功率。這位負責人舉了一個例子,研發一個10塊錢的試劑,前期投入在600萬元左右。 對于涉核酸檢測企業上市目的,田默認為,無外乎是短期套利、長期布局以及兩者兼而有之三種情況。在他看來,面對資本市場,企業要回歸理性,并對市場保持足夠的敬畏。“不管是已經登陸資本市場的這些企業,還是說正在排隊的企業,其實大家都應該清楚一個道理,一場疫情可以成就一個行業,成就一家優秀的企業,但同樣可以很輕易地摧毀掉。” 在核酸檢測需求側大幅下降之后,企業能否找到過去市場中積累的長板優勢,并服務于新的需求和用戶主體,決定企業能走多遠。 核酸檢測大風即將吹過,下一場起風的,會是什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