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豪言要進入造車新勢力前三的威馬汽車,如今卻難掩落寞,銷量被競爭對手按在地上“摩擦”,財務壓力令其苦不堪言,關鍵是還遲遲敲不開資本市場的大門。 為融資輸血,實現其“智慧出行新生態服務商”的夢想,威馬汽車或許要走“后門”上市了。 借殼上市跡象明顯 近日,關于威馬汽車借殼Apollo出行(00860.HK)上市的消息不脛而走。 為此,有數家國內媒體向威馬汽車求證,威馬汽車的回應則是“對市場傳聞不予置評,請關注官方信息”。 既不否認,也不承認,表明威馬汽車此次借殼上市還是存在著可能性。畢竟,在港A股市場上,一些成功借殼上市的企業在未借殼之前也習慣性的“不予置評”,如三六零(601360.SH)此前也否認要借殼上市,后來還是完成了借殼江南嘉捷實現上市。 那么,為何威馬汽車被傳出要借殼港股上市?Apollo出行又是何許人也? 說到威馬汽車的上市之路,可以用“曲折”來形容。早在2020年9月,威馬汽車就已開始沖刺科創板,還接受了上市輔導,但后來威馬汽車的科創板之夢破碎,有市場人士稱是因為威馬汽車“科技含量不足,財務數據不理想”。 為此,在今年兒童節當天,威馬汽車轉戰港交所,擬在上市條件較為寬松的香港資本市場實現上市之夢。但令人唏噓的是,半年過后的12月初,威馬汽車招股書顯示“失效”,意味著威馬汽車首次折戟香港資本市場。 借殼上市相較于IPO渠道上市顯然流程更快,同時還能省去嚴格的審批。此外,在目前估值處于低位的港股市場,借殼上市或許還能省下一大筆資金。 而傳聞威馬汽車要借殼的Apollo出行,近期其股價已創出歷史新低,目前該公司股價僅有約0.3港元,市值不到30億港元,PB僅有0.8倍。此時借殼Apollo出行實現上市,對威馬汽車來說是一次不錯的良機。 實際上,威馬汽車是Apollo出行的第一大股東,2022年3月底持有后者28.51%的股權。 Apollo出行此前名為“力世紀”,主要從事銷售珠寶產品、鐘表及其他商品業務,公司同時還提供電動汽車B2B解決方案,包括設計、開發、組裝電動汽車及相關零部件,并提供電動汽車充電解決方案。 在2021年,威馬汽車經過一系列換股安排成為Apollo出行的最大股東,隨后威馬汽車創始人、董事長及CEO沈暉在Apollo出行擔任董事會聯席主席及非執行董事。 值得留意的是,在12月5日,Apollo出行發布公告稱,目前擬收購一間從事智能電動車的公司,目標公司的業務涵蓋一系列配備先進技術的智能電動車,目標客戶為中國年輕且精通技術的用戶(特別是家庭)。 Apollo出行所指的“目標公司”,很大可能就是威馬汽車,公告中提到的“智能電動”、“技術”和“家庭”與威馬汽車的發展戰略不謀而合。以下是威馬汽車官網的介紹: 借殼可令企業先控制上市公司,再按時機成熟的程度逐漸注入業務,無需為應付“考試”一次性付出重大的代價,無需等待而獲得上市地位。通常來說,借殼過程有兩個步驟,一是收購股權,二是資產置換。 第一個步驟,威馬汽車已實現了。 關于第二個步驟,主要通過現金收購上市公司資產或向上市公司注入資產置換出舊資產。按照Apollo出行的公告,威馬汽車有可能會向Apollo出行注入資產置換出舊資產,從而實現港股上市。 公告發出后,Apollo出行股價表現活躍。12月6日,其股價開盤一度飆升逾21%,早盤收盤漲7.14%。 口袋干癟,銷量低迷 2015年成立至今,威馬汽車賺足了市場的眼球,獲得多家知名投資機構、政府機構和企業的簇擁。 根據公司招股書,2017年-2022年3月期間,威馬汽車累計獲得九輪股權融資,累計金額接近200億元人民幣。 在眾多投資方中,包含了百度、紅杉中國、李澤楷執掌的電訊盈科(00008.HK)、何鴻燊家族掌舵的地產商信德集團(00242.HK)、雅居樂集團(03383.HK)、上海國資和上汽集團(600104.SH)等。 但要在新能源汽車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走向臺前,必須要經過一場燒錢的殘酷戰斗方能脫穎而出。 近些年來,高昂的行政開支、研發開支和銷售費用支出“榨干”了威馬汽車這5年多來的融資。如在2021年,公司的行政開支、研發開支和銷售及營銷開支就分別高達27.05億元、9.81億元及9.85億元,而同期公司的收入僅不到50億元。 再加上金融負債的公允價值變動等因素,導致威馬汽車過去幾年虧損慘重,2019年-2021年公司擁有人應占虧損分別高達41.45億元、50.84億元及82.05億元,三年累計虧損超170億元。 因虧損慘重,加上業務擴張耗費大量資金,威馬汽車的資產負債表也令人擔憂。 公司手上現金可謂捉襟見肘,截至2021年末,公司流動負債總額高達94.77億元,而現金及現金等價物只有41.56億元,可見公司短期償債壓力之大。 面對著流動性風險,威馬汽車也越來越感覺吃不消了,也越來越沒錢可燒了。 今年11月開始,威馬汽車開啟了“降薪御寒”的自救措施。在11月21日,沈暉發布了一份全員內部信,他在信中稱:減薪是為了降低運營成本,應對資金壓力,措施包括M4及以上級別管理者只發放50% 基本工資;其他員工發放70%基本工資,取消年終獎等獎金、暫停發放購車補貼等。 資金吃緊、上市屢碰壁,還與威馬汽車銷量跟不上市場步伐有關。 2019年-2021年,威馬汽車的年銷量分別為12799輛、21937輛和44152輛。雖然表面上成長迅速,但按照2021年銷量計算,威馬汽車的年銷量不足蔚來(09866.HK)、小鵬(09868.HK)和理想(02015.HK)的一半,“黑馬”掉隊已成事實。 今年前10月,威馬汽車的銷量僅29284輛(同比-14%),其中10月銷量僅為1117輛(同比-77.8%),無法擠進國內新能源廠商銷量前15名。 正跌落神壇的威馬汽車,此次借殼上市能否如愿?若借殼成功,能否通過融資的捷徑實現王者歸來? 作者:遙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