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新聞 執筆 胡靜漪 竺佳 1月11日,不少人在和平飯店繁花劇照前拍照留念。圖源 視覺中國 “股市是一座圍城,買進賣出是外面的人想進去,里面的人想出來。” 日前,電視劇《繁花》迎來大結局,主角“寶總”與“麒麟會”攜手,從被套牢的股票中抽身而出,打算退隱種花。 短短兩周,我們仿佛跟著“寶總”經歷了中國股市的草創與起伏。從大上海到浙江市縣,初代股市究竟掀起多高的熱浪?聽聽幾位滬浙老股民的入市過往。 “機會面前人人平等,抓住了機會就有可能改變人生”——阿寶 現實里沒有“爺叔”一樣的高人指點迷津,年輕人多半莽莽撞撞就闖進了新世界的大門。 “你找對人了,我就住在鳳陽路上,靠近寶總常去的黃河路。”上海人謝老師說——這是炒股圈里人對她的稱呼。 1977年,她頂替父親在國企做管理工作,受身邊親友影響,她拿出2000元跑到了萬國股份的營業部。“牌子上一閃一閃的,什么也看不懂。”她笑說,瞧見“600629棱光股份”,她心想“真靈光”,借著姐夫的賬戶買了500股。 上海黃河路與鳳陽路交叉口,不少人前來拍照打卡。圖源 視覺中國 她對“滬市老八股”印象深刻,也就是后來最早出現在上海證券交易所顯示牌上的八只股票。劇中“阿寶”購買的“電真空”,后來漲到了1600多塊;讓他賺得“第一桶金”的認購證,炒到過一萬多塊。 紹興人老陽(化名)的第一只股票也是“老八股”之一,浙江鳳凰原始股。“我是在報紙上得知,紹興勝利路一家銀行營業網點正在售賣紙質股票。”他說。來到營業部現場,1000元一張的紙質憑證,他一下買了兩張。 “因為當時沒有交易機制,就當國庫券一樣放在家里。”老陽說。一年多以后,他從報紙上得知,股票可以通過上海柜臺交易。按照登報的股價,當初的2000元已經變成兩萬元,“這樣就想到去上海買股票了。” 在滬深兩地交易所成立之前,各地信托公司已經推出這樣的柜臺股票交易模式。 當時,民營企業一路做大做強、國有企業正在改革重組,“兩者步入股份制軌道都需要新的融資渠道,越來越多股份制公司準備發行股票,迫切需要全國統一的股票交易市場。”浙江省特級專家、浙江大學資產管理研究中心主任金雪軍說。 1990年,政府允許上海、深圳試點公開發行股票,兩地分別頒布了有關股票發行和交易的管理辦法。 初代股民收藏的1992年初滬上首次發行的“股票認購證”。圖源 視覺中國 陳明(化名)加入股市已經到了1994年下半年。他在杭州一家醫院進修,受一位相熟的住院病人鼓動,他和同事走進杭州郵電路上的營業部,拿出400元買了100股。“600643,愛建集團,記得很清楚。”他笑說,“其實什么叫股票,一點都不懂,只知道可以賺錢,就懵懵懂懂跟著去了。” 回過頭看,當時的中國正在經濟發展的軌道上飛速起步。 上世紀80年代,中國GDP從1982年的2810億美元增至1989年的4513億美元,翻了一番;居民收入水平與儲蓄規模同步上升,1984年,全國儲蓄存款首次突破1000億元,1989到1990一年之內增長36.7%,到1992年已破萬億元。 “全國經濟快速發展、市場體制逐步建立,居民產生投資理財的需求,這都是股市成立的必要條件。”金雪軍說,中國股市和股民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誕生的。 “從底下跑到屋頂,要一個鐘頭,從屋頂跳下來,只要八點八秒,這就是股票。”——爺叔 普通股民可能不會經歷“寶瀛大戰”一般驚心動魄的橋段,但也有起起落落的股市人生。 揣著賺得的兩萬元,老陽前往上海,“存進銀行的話太麻煩,在火車上又怕被人偷。”他特意把錢縫進衣服。 1992年6月8日,上海市中心一家證券公司前人氣旺盛。圖源 視覺中國 萬國證券上海黃浦路營業部門外圍攏著討論股票的人們,一開市大家便蜂擁而入。柜臺前,每人要手工填一式三份的單子,由服務員電話報給交易所的“紅馬甲”。“當時買了深發展、深萬科、深寶安三只股票。”老陽記得,“任務”完成后,他還去上海食品一店買了禮品回家。 一年時間,縫進衣服的兩萬塊,成了背包裝回的二十幾萬塊。 “二十萬已經能開一個股票大戶。”老陽說,如同劇中“麒麟會”所講的“大戶室”——營業部為金額較大的股票交易人準備了單獨房間,提供一臺電腦,信息傳遞的速度比散戶更快,“就這樣我們成了第一代看著電腦、要交易時跑到報價員那里的股民。” 上世紀90年代是中國股市風起云涌的十年。 1992年1月,國家提出“證券、股市,允許看,但要堅決地試”,此后三四個月內,上證指數猛漲近300%。同年5月21日,上交所放開了股價限制,即不設漲停板和跌停板,實行“T+0”,當天股市暴漲,上證指數在一天內漲幅達105%。 隨后幾年,上市公司總數從1992年的53家,增至1994年的291家,市場容量和交易規模快速擴大,市場波動也劇烈起來。 2006年,股民在證券市場大戶室細心看盤。圖源 視覺中國 等陳明回到家鄉慈溪,股票的熱潮已經席卷到縣城。在城區的天一證券營業部,股民紛紛聚在大廳里查看行情和交易。電子屏翻得很慢,二十多分鐘才能輪轉一圈,股價和上證指數卻跑得很快。 即使只是400元的股票,在一天之內,就有過漲到1500元、又跌回1000元的情況。1998年,在經歷了又一次“俯沖”之后,陳明虧光了本錢,決定離開:“當時覺得股市就像‘賭博’,不能再炒。” “沒有兩三輪牛熊經歷,是要付代價的,慢慢地就會在頻繁交易中虧掉之前賺的錢。”盡管后來的經歷,曾一度讓老陽“心酸”,然而起起伏伏三十余年,他始終沒有離開股市。 一邊是耳熟能詳的警示語,“股市有風險,入市需謹慎”;一邊是股民們的戲謔自嘲,“虧的人到天臺要排隊”,經歷了“3·27”國債期貨事件、“519行情”,初代股市不斷摸索前進。 當然,也有不少人嘗到了甜頭。沒有做過生意、沒有依靠父母,謝老師在靜安區內環置辦下三四套房產,“沒有股市就沒有我現在的生活,我看《繁花》時,感覺那些舊事歷歷在目、記憶猶新。” “現在講究市場經濟,搞市場就相信市場。”——景秀 隨著股市成長成熟,“打樁模子”消失了,“航空母艦”演化成私募基金,金融生態系統生長起來。 有一次,謝老師眼見得股友手里的“老廟黃金”,從2500元連續翻兩番,漲到了1萬元。“我感覺這是世界上最好的工作,要動腦子、穩心態,當時就對股票情有獨鐘。”她說。 如今的上海證券交易所。圖源 視覺中國 1989年起,上海成立了大大小小的證券公司,謝老師坐不住了,她決定跳出國有企業。姐夫勸她不要“放下‘金飯碗’、去捧‘泥飯碗’”,但她認定了這個行當,考進中信證券,成了一名交易經理。 從那時起到今年65歲,她始終保持著每天4小時看盤的習慣。“我每天鉆研交易法則、總結股票止損點,學無止境也樂在其中。”她說,要不斷修煉,有能力在幾千只股票里捕捉到七八只漲停的好股。 隨著股市發展,證券公司、營業所大量出現,律師事務所、會計事務所、經紀人、資產評估師等中介性質的新業態也涌現出來。原先,老陽總要帶著背包乘火車往返兩地,上交所成立后,杭州、紹興乃至慈溪都有了證券營業部。 在中國證券史上,浙江省證券公司曾創造了不少“全國第一”。老陽所購買的“浙江鳳凰”,就是由該公司推薦到上交所上市的全國第一只異地股票。1994年,該公司作為全國首個改制為有限責任公司的證券公司,成了行業里的“巨無霸”,輝煌一時。 2013年8月,紹興股民在證券交易大廳觀看股票走勢。圖源 視覺中國 不過,股市的規范經歷了一個過程。陳明記得,最初有人從農村借走大批身份證去開戶,一個人違規操縱1500多個股票賬戶,這被形象地稱作“拖拉機賬戶”;由于市場容量不大,有些大戶聯合,也能形成一定的壟斷效果。 “起步階段,投資者總數較少,大眾對股市的認知水平有限。投機者占比較大,投資行為比較激進,跟風現象較多。”金雪軍說,“但當初設定的一批規則制度,為股市健康發展打下了基礎。” 他總結,比如建立了上市制度,明確公司發行股票的條件;制定公開公平公正的交易規則,形成穩定的交易環境;對信息披露提出要求,提高市場透明度……“隨著監管體系越來越完善,中國股市機制也在不斷健全。” 從中國股市萌芽期一路走來,謝老師的人生際遇和股票牢牢綁定。如今,她已經形成一套心得,年輕股友來討教,她都愿意支招。 “炒股就像跳舞一樣,腳伸不出去的時候,就要知道往后退。”她打了個巧妙的比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