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關于A股上市公司的新聞有點多。幾天前深圳知名上市企業被電詐近1億元的市場風波還未消散,近日,又有A股上市公司踩雷信托理財。其子公司購買的1.2億元理財僅收回436.92萬元。 涉及這次事件的兩個主角,相信大家都不陌生,一個是浙江本土上市公司英洛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簡稱:英洛華),另一個則是橙柿互動在去年11月報道的杭州瑜瑤私募基金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杭州瑜瑤)。 從去年開始,多家上市公司均對信托產品表現出濃厚興趣。不過,隨著信托產品違約事件的增多,多家上市公司相繼“踩雷”信托理財。據不完全統計,去年以來,有26家A股上市公司遭遇理財產品到期無法兌付,涉及金額近20億元。 浙江上市公司 “踩雷”信托理財產品:1.2億元,僅收回近437萬 1月20日,英洛華發布關于全資子公司購買信托理財產品相關事項的進展公告。公告顯示,英洛華全資子公司聯宜電機在2023年1月18日與國通信托簽署《國通信托·天瑜四號單一資金信托信托合同》,以閑置自有資金1.2億元向國通信托認購“國通信托·天瑜四號單一資金信托”,期限為12個月,預期年化收益率為5.35%。 該理財產品于2014年1月17日到期,聯宜電機累計僅收回436.92萬元。根據公告,英洛華表示,“其余款項的收回存在不確定性,可能存在無法按期兌付、無法全額兌付的風險,將對公司2023年度利潤產生不利影響,具體情況以年度審計結果為準。” 據了解,英洛華全資子公司聯宜電機購買的信托產品,其資金主要投資于杭州瑜瑤作為管理人發行的瑜瑤私享5號私募證券投資基金,該基金主要投資于股票、債券、公募基金、債券逆回購、股指期貨、資產管理產品、銀行存款等。 根據英洛華公司官網顯示,公司成立于1997年8月,并于同年8月在深交所主板上市。英洛華主營業務為稀土永磁材料與制品、電機系列、物流與消防智能裝備,公司產品涉及磁性新材料、電機電氣及高端設備。電氣電機產業相關的全資子公司浙江聯宜電機有限公司涉及了此次信托產品爆雷事件。 綜合近一年股價表現來看,英洛華曾在去年7月一度漲至8.18元/股,但此后調整幅度非常大。在去年11月下旬披露信托理財產品可能無法兌付公告后,英洛華的股價波動較大,截至昨日收盤,英洛華報5.14元/股,最新總市值僅為58.27億元。 而除了購買杭州瑜瑤信托產品外,Wind數據顯示,英洛華自2016年起便熱衷購買理財產品,累計曾購買47只。產品類型包括信托、銀行理財、結構性產品、存款等,認購金額均在千萬元以上。比如,2021年7月1日,英洛華曾使用閑置自有資金人民幣10000萬元購買了中國對外經濟貿易信托有限公司的信托計劃產品。 多家上市公司“踩雷”信托產品:僅去年涉及金額近20億元 此次英洛華公告中提到的信托產品,涉及去年11月震動整個資管行業的“私募基金跑路事件”。而踩雷該信托的上市公司,原不止英洛華一家。橫店東磁、鄭煤機等上市公司均涉及該起跑路事件。 去年11月24日,橫店東磁發布了《關于信托理財產品到期贖回相關事宜的公告》顯示,公司以3億元自有資金投資的國通信托·盈瑜一號單一資金信托,該信托原本今年11月24日到期,但截至到期日僅收回1375萬元,也就是說,橫店東磁回收金額不足當時投資的5%,其余可能存在無法按期兌付或全額兌付的風險。 時間再往前,鄭煤機也發布公告稱,3億元通過外貿信托投向華軟新動力產品無法兌付,僅提前贖2956.34萬元,其余存在無法按期兌付、無法全額兌付的風險。向華軟新動力產品的投向則是匯盛資產量化對沖4號私募基金。 三家上市公司已披露踩雷金額合計達到了7.2億元。 梳理相關新聞發現,“踩雷”理財產品的遠不止上述三家公司。 2023年8月4日,咸亨國際在當晚公告稱購買的部分信托產品逾期兌付。就在咸亨國際發布相關公告的幾乎前一年,2022年8月23日,A股家紡龍頭富安娜發布公告稱,公司在2021年購買的“中信證券富安FOF定制1號單一資產管理計劃”(簡稱富安1號),逾期未收回的資金約合1.11億元。此外,近些年,還有長光華芯、藥石科技、安記食品、金房能源等上市公司踩雷理財產品。 除此之外,隨著中植系旗下中融信托暴雷,多家購買了中融信托理財產品的上市公司均遭遇逾期兌付風險,其中就包括兩家上市公司南都物業和金博股份,新聞一出,一時驚動了整個金融市場。 據不完全統計,去年以來,有26家A股上市公司遭遇理財產品到期無法兌付,涉及金額近20億元。 投資者:希望公司不是將大部分閑置資金用到購買理財產品上 Wind數據顯示,2023年,A股共有1150家上市公司認購理財產品,認購金額合計超9800億元。 為什么上市公司會“青睞”信托類理財產品? 中國市場學會金融委員付立春在接受媒體采訪時曾表示,從現金管理手段來看,信托理財的收益一般會更高,穩定性也不錯,因此成為很多上市公司理財的選擇方式。但他同時強調,如果上市公司投入較多而產品出現兌付等問題,則會對公司后續投資、經營現金流產生影響。除基本面外,還會影響公司股價、投資者判斷以及后續監管等很多方面。 業內人士表示,上市公司需要制定合理的現金預算,進行高效的資金運作,加強風險管理和提升數字化水平。 投資者亦希望,公司利用資金進行技術創新、擴大生產,提高市場競爭力,進而分享公司發展紅利。若公司將大部分閑置資金用到理財產品購買上,會降低投資者對公司的發展預期,而且理財有風險,一旦賠了錢還會打擊投資者信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