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伊始,江蘇上市公司的回購增持行為成為市場矚目的焦點。據統計,近一個月,已有80余家江蘇上市公司披露了回購計劃,其中,計劃回購資金額超億元的公司有16家,另有40余家公司發布了增持計劃。這些“真金白銀”的支持舉措,不僅彰顯企業對自身價值的堅定信心,也為市場注入了強大的信心與活力。 行業龍頭領銜,億元級回購增持增多 2月2日,藥明康德公告表示,為維護公司價值及股東權益,公司將采取通過集中競價交易方式回購A股股票并予以注銷,擬回購金額總額約為10億元。這一回購金額,在今年以來A股上市公司回購金額中排第二。此外,聚和材料、聚燦光電、安潔科技、潤和軟件、康緣藥業、鵬鷂環保、康尼機電、新點軟件、日聯科技等江蘇上市公司的回購上限也在2億元以上。 增持方面,東方盛虹增持金額超4億元,位居首位。迪哲醫藥、錦富技術、海星股份、法爾勝、中國天楹等公司增持金額均超2000萬元。增持主體包括控股股東、實際控制人、董事長兼總經理等,上市公司重要股東增持積極性較高。綜合來看,這些回購和增持計劃涵蓋了生物醫藥、機械設備、信息技術等多個行業領域,顯示出江蘇上市公司在不同產業的廣泛布局和對未來發展的積極展望。 中國信息協會常務理事、國研新經濟研究院創始院長朱克力認為,上市公司紛紛發布回購增持計劃,其背后有多重原因交織。一方面,這體現了公司對自身經營發展的堅定信心。回購和增持都是公司用自有資金在二級市場上購買自家股票的行為,無疑是在向市場傳遞一個信號,即公司認為當前的股價被低估了,有上升空間。另一方面,回購和增持也能有效提升股價,增強股票的流動性,對于維護公司市值、提高股東信心和穩定市場情緒都有積極作用。 提質增效重回報,“注銷式回購”受關注 從回購的用途來看,除了常見的股權激勵或員工持股計劃外,將注銷作為回購目的正成為上市公司回報投資者、開展市值管理的重要途徑。通俗來說,“注銷式回購”就像是公司給自家股票做了一次“瘦身”,將買回來的股票“吃掉”。市場上流通的股票變少,每股的價值自然就提高了。 藥明康德2月2日發布回購預案,2月5日就“閃電”完成了回購計劃。值得注意的是,上個月藥明康德剛剛在港股市場完成了2023年獎勵信托計劃所涉H股的回購注銷事項。至此,藥明康德在一個月內已完成兩地市場價值總額超過20億元的回購事項,且該部分回購的股份均將予以注銷。 2月6日晚間,康緣藥業發布公告稱,為維護公司價值及股東權益,擬以自有資金1.5億元—3億元回購公司股份,回購所得股份將在完成之后全部注銷。這也是該公司自上市以來第三次“官宣”回購方案。隨即在2月7日,康緣藥業就完成了首次回購。速度之快,再次證明了公司對市場信號的敏感性和對股東利益的重視。 記者注意到,多家公司也在回購公告中披露了“提質增效重回報”行動方案。例如佳禾食品、多倫科技均在回購公告中稱,踐行“以投資者為本”的上市公司發展理念,維護公司和股東利益,落實“提質增效重回報”行動方案,有效傳遞公司價值,樹立公司良好資本市場形象。 業內人士指出,通過回購和注銷股份,上市公司能夠更直接地提升股東權益,同時也為公司未來的增長和擴張打下堅實的基礎,進一步夯實“市場底”。這些積極的資本運作,有望成為推動江蘇乃至整個A股市場健康發展的重要力量。 加大打擊力度,監管嚴防“忽悠式回購” 合理的回購,固然可以提升公司價值、維護投資者權益。不可否認的是,在當前市場環境下,回購預案中“吹”和“拖”、回購后不實施或突然停止回購、回購價格低于市場價格、變更回購股份用途等“忽悠式回購”也是飽受市場詬病的焦點。 去年12月15日,證監會針對上市公司回購行為發布了《上市公司股份回購規則》,旨在引導上市公司審慎、規范地進行回購,積極維護公司價值和股東權益。根據新規則,上市公司在回購期間不得同時發行股份,明確界定了回購與發行的行為范疇。同時,獨立董事不再就回購事項發表獨立意見,以減輕其負擔。為防范“忽悠式回購”,規則還增加了證券交易所可采取自律監管措施或紀律處分的規定。 “回購增持并非沒有風險,比如公司回購后股價并未如預期上漲,或者公司未來的業績表現不佳,那么回購增持就可能成為一種‘吃力不討好’的行為。”朱克力認為,在上市公司紛紛回購增持的背后,投資者確實需要擦亮眼睛,仔細甄別哪些公司是有實力進行回購。如果公司擁有充足的現金流且負債水平較低,就有較強的回購實力。反之,如果公司現金流緊張或者負債累累,回購計劃就只能是“空中樓閣”。 因此,上市公司在制定回購計劃時,應確保計劃的合理性和可行性,避免因短期市場波動而作出沖動決策。同時,還應建立健全內部控制機制,確保回購決策的科學性和合理性。投資者也應增強風險意識,對公司的財務狀況、市場表現和行業前景進行全面分析,避免盲目跟風。 新華日報·交匯點記者 詹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