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觀察報 記者 汪青 “真是活久見,銀行拼到開始直播賣貸款!” “以前看人直播賣‘火箭’已經很魔幻,沒想到現在銀行居然也喊著321上貸款鏈接。” “新客專享貸款利率居然可以給到3.6%,這波羊毛必然薅一把……” 銀行等金融機構近期在網絡直播間推介各類貸款產品引發了網友熱議。 近日,監管層也在調研銀行開展網絡直播銷售的相關情況。 “實際上,大部分銀行、助貸平臺以及消費金融公司在抖音等網絡平臺的直播尚處于起步階段,甚至有些銀行可能就‘試水’了一周就停了下來。”7月13日,某銀行業務人士張鳴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 張鳴說,“我們內部也曾盤算過,一年做下來,真正通過直播間獲客的體量大概只有小千萬元,對于銀行而言真的只能算是一種業務創新和嘗試。相應的投訴量和不良率與從其他獲客渠道來的差不多,均屬于正常范圍內,符合銀行預期。” 直播間“叫賣”貸款火力全開 記者注意到,參與網絡直播“叫賣”貸款的不僅有光大銀行、中信銀行、微眾銀行、寧波銀行和網商銀行等商業銀行,還包括馬上消費金融等持牌消金公司,以及奇富科技等助貸平臺。 “最高提額至300萬,隨借隨還”“審批出額,不用不收費,趕緊領起來”“出賬就可以直播間抽iphone”……在直播“叫賣”貸款這件事上,這些金融機構火力全開,在直播間內推出各類貸款折扣、限時優惠和抽獎活動進行攬客。從推介貸款產品來看,主要以信用卡和消費貸為主。 與此同時,銀行等金融機構的開播頻率也較高。以網商銀行為例,其粉絲超過390萬人,在6月27日直播完最后一場后,網商銀行目前處于暫停直播狀態。網商銀行抖音直播動態顯示,5月25日至6月15日共開播40場,今年以來直播場次已近90場。“周末在家刷抖音時,剛好刷到銀行正在直播賣貸款。聽下來給到新客的利率確實不錯,還可以抽獎以及贈送額外福利。原本也在計劃貸個消費貸給房子重新裝修一下,所以也算激情下單了一回。”家住上海的荊小姐對記者表示,直播間觀看人數還是蠻高的,到底有多少人申請并不清楚,但整體氛圍以及優惠力度等確實不錯,原本就有需求的圍觀者,更容易被“安利”到。 在信貸產品上架直播間后一度火出圈,隨之而來各類糾紛和隱患也逐漸顯現。貨不對板,則是被用戶投訴頻次最高的問題。“直播最終目的就是希望可以獲得新客,并且主播在直播過程中也會強調是新人專享,但仍然有很多老客戶想要薅羊毛。實際上,銀行肯定會用技術手段對申請人員進行審核、甄別,不符合新客資質肯定沒辦法享受直播間最低利率。那么,這些用戶可能就會吐槽拿不到最低利率之類的。”張鳴表示,雖然是通過視頻直播平臺進行獲客,但所有貸款環節仍是在銀行產品頁面完成。 張鳴說,從銀行角度來說,網絡直播并不只是為了推介貸款,還包括向公眾介紹金融知識及反詐科普,并進行業務介紹和答疑。考慮到現在年輕客群的日常習慣,直播推介貸款只是在原有渠道上進行補充和擴展。從直播這個入口進來后,后續業務辦理和審批流程仍然是在銀行的App上進行操作。 在張鳴看來,銀行本身就是面臨強監管,對合規的要求一直都很高。銀行目前并沒有將網絡直播作為一個重要的盈利點或者設置具體業務考核,大部分銀行系的直播做得都比較規范,直播過程中的措辭都會有嚴格要求。比如,主播在直播過程中的所有措辭都會事前準備文稿,并且也會在顯要位置提示貸款風險。 另一位銀行人士亦對記者表示,宣傳與實際操作存在一定的差異,在網絡平臺上更容易被放大。比如主播在直播過程中作出的承諾,可能對絕大多數人適用,那么對于部分不達資質的個體體驗感就不好,這一塊也是在展業過程中比較關注的點。“在6月底,不管是銀行還是相關助貸平臺等都相繼停掉了這個業務。作為一種新生業務,網絡直播需要有什么資質還沒有明確。比如推介銀行理財和基金,會有理財和基金銷售資質。那么,貸款需要什么資質,目前還沒有明確。此外,直播人員需要什么資質目前也沒有明確,后續應該會有更多的細節制定出來。”上述銀行人士表示,目前除《商業銀行理財產品銷售管理辦法》外,尚無正式發文對金融產品的銷售宣傳做明確約定。因此,直播間推介信貸類產品尚處于監管空白。 上述銀行人士亦表示,2021年12月31日開始征求意見的《金融產品網絡營銷管理辦法(征求意見稿)》,截至目前尚未正式落地。因此,也不存在“通過直播、自媒體賬號、互聯網群組等新型網絡渠道營銷金融產品,營銷人員應當為金融機構從業人員并具備相關金融從業資質”的強制約定。 監管調研 信貸產品上架直播間,爆火之下可能也帶來宣傳誤導、非理性貸款以及個人信息泄漏等爭議,這正引起監管部門關注。作為金融機構,其直播“賣”貸款的合規邊界又在哪里? 日前,金融監管總局風險處置局向銀行下發《關于開展網絡直播銷售情況調研的通知》,調研內容主要關注銀行2021年以來的網絡直播銷售情況和過往的投訴糾紛。 記者從多家銀行處了解到,本次監管部門下發的調研通知包括業務種類、辦理流程、人員資質等多個方面。 具體為,一是調研銀行2021年以來通過官方賬號開展網絡直播銷售的次數、累計參與人數、業務規模等;二是要求銀行列舉通過網絡直播銷售的主要業務種類(如開卡、個人貸款、理財等)和涉及的產品品種(如信用卡、個人貸款、理財產品等);三是銀行開展網絡直播的主要平臺(次數占比10%以上)名稱;四是了解銀行開展網絡直播的主要平臺開展網絡直播銷售的業務辦理流程、客戶資質審核等風險管理措施以及相關制度機制建設情況;五是關注投訴糾紛,調研2021年以來涉及銀行網絡直播銷售的信訪投訴和訴訟情況、主要糾紛點等;六是關注是否有無資質主體違規以銀行或銀行員工名義開展網絡直播并銷售相關金融產品;七是網絡直播銷售相比傳統銷售模式有哪些優勢,業務開展中面臨哪些問題和困難,對于加強網絡直播銷售管理有何建議。 “目前看來,監管只是在調研網絡直播這塊業務的情況,并沒有明確態度,因此也就不存在所謂的‘關停’。各家銀行都在積極配合此次調研,并準備了相應的材料。”張鳴表示,“從銀行的角度來說,目前的狀態就是靜待監管明確相關細節。一旦監管形成規范以后,那么關于這件事就有了明確的態度,該支持支持,不該支持就淘汰。” 實際上,對于直播推介金融產品所帶來的風險,監管層一直在密切關注。2020年10月,原中國銀保監會發布《關于防范金融直播有關風險的提示》指出,此類直播存在金融直播營銷主體混亂或隱藏詐騙風險、直播營銷行為存在銷售誤導風險等兩方面主要風險;同時平臺用戶可能被營銷氛圍帶動,在主體不清、風險不明的情況下沖動消費;有的直播營銷為博眼球,對借貸產品、保險產品、理財產品等搞夸大宣傳、噱頭宣傳。 張鳴表示,從其所在的銀行“試水”網絡直播的情況來看,目前通過該渠道達成的業務量整體仍較小。從風控角度來說,不可能為了一小塊業務造成大量的投訴和不良,甚至被監管處罰。相對而言,非銀行系公司在這塊的做法可能會相對激進些。 在張鳴看來,即使監管允許,網絡直播“賣”貸款的市場天花板也會很快出現。 “貸款本身就是一個低頻業務,很多看直播的人都是本身有資金需求,正好我們提供了更多的選擇。即使沒有直播,這些人也可以通過銀行App或者線下網點進行業務辦理,甚至不少電商平臺也可以完成分期貸款等。那么,在這種即低頻又充分競爭的市場,我們預判即使監管允許,這個市場的天花板也會很快出現。并不是說本來沒有貸款需求,看看直播就開始激情下單,肯定是本身就有需求。”張鳴說。 來源:經濟觀察報 |
中國商報(記者 王彤旭)國有大行集體“降息”! 10月18日
近日,工商銀行、農業銀行、中國銀行、建設銀行、交通銀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