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一段時間以來,金價暴漲引發的話題接二連三。以往,春節過后的3、4月購買黃金相較于平時價格更劃算的“定律”被打破。今年,進入3月以來,國際黃金價格曾在一周之內上漲超過7%,3月19日,某知名黃金珠寶品牌給出的黃金報價達到了660元/克。連日來,記者通過走訪發現,在金價居高不下的情況下,黃金銷售市場有了一些有意思的“新情況”。 黃金價格節節攀升,消費者“該買還是買”熱情擋不住 眼下“黃金熱”持續,各大商場的黃金品牌柜臺每逢周末人流不斷。記者走訪發現,近一段時間以來,多家品牌金店的黃金價格節節攀升,近一周以來更是突破了650元/克,之前常見的“滿減”促銷活動等也幾乎消失。 然而不斷升溫的金價走勢,卻絲毫擋不住消費者的購買熱情。日前,在南京河西某商場的一家品牌珠寶店里,宋女士正在選購黃金飾品,“朋友家的孩子過兩天要辦‘百日宴’,準備買一款龍年生肖黃金首飾送給她。”宋女士告訴記者,年前就打算買的,但當時覺得價格有點虛高,聽說春節后金價一般都會有所回落所以就打算“等等看”,沒想到今年的金價竟然“只漲不跌”。宋女士最終購買的一款黃金飾品算上工時費將近3200元,“有點瘋狂,比我年前看的差不多款式和克數的貴了300塊錢,因為當時還有活動,現在什么活動都沒有了”。 黃金飾品價格一路上漲,讓很多消費者大呼“消費不起”,而溢價相對較低的金條及金幣,受到有實物黃金投資需求的消費者青睞,但是水漲船高,“性價比”也大打折扣。“我前兩天在周大福剛買了一根5克的小金條,花了2900多元,算下來也要快580塊錢一克了,年前在一家銀行的官網上看的投資金條5克大概2500元,太瘋狂了。”吳先生說。 3月19日,實物黃金中國黃金基礎金價報價504.9元/克,相比前一天上漲了1.8元/克;零售價報價518.9元/克,相比前一天上漲了1.8元/克;回購價報價502.9克,相比前一天上漲了1.8元/克。市場上多家知名黃金珠寶品牌黃金報價最低價為635元/克,最高報價為662元/克,最高漲幅為2元/克。 購買“思路”有變化,低溢價的金條和小克重黃金產品受青睞 黃金價格持續走高,消費者購買黃金的“思路”也隨之有了變化。3月17日,記者在南京大行宮附近的多家金店走訪時,市民趙先生和韓女士正在挑選結婚首飾,“結婚購買‘三金’圖個‘金石良緣’的好寓意吧,但是幾家品牌對比下來,價格太高了。”韓女士告訴記者,他們將在5月舉辦婚禮,從今年春節前就在選購“三金”,“黃金飾品,品牌有溢價,也要收取手工費,我們打算把購買‘三金’的思路變一變,去看看銀行銷售的金條。” 記者通過查詢發現,韓女士在銀行購買金條的計劃確實可行。如3月19日,某商業銀行金條報價為518.73元/克;另一家國有銀行金條價格為517.1元/克。記者算了這樣一筆賬:以某知名品牌珠寶黃金手鐲為例,27.31克的手鐲售價為19346.51元,其中包括1800元的手工費,算下來平均每克約708元。 剛剛購買了5克小金條的吳先生還告訴記者,“為了給孩子存點‘彩頭’,以前每年都要買兩根金條,最少也要20克,今年價格太高了,不劃算,以后價格下來了再多買一點。”與吳先生有著同樣想法的消費者還有許多。 “90后”徐州小伙李邦參加工作以后,逢年過節或是過生日都要買一些“金豆”,“剛開始是跟風,大家都說‘富時做首飾,窮時當盤纏’嘛,今年一看價格那么高,更覺得有必要積少成多了。以往一次喜歡買10粒,今年春節只買了5粒。”李邦笑言,“去年過年的時候買金豆,一克550元左右,已經比前一年貴了近80元了,沒想到今年價格更高。” 根據中國黃金協會2023年統計數據顯示,小克重、新款式的黃金首飾倍受消費者青睞,實物黃金投資的較高關注度使溢價相對較低的金條及金幣消費實現較快增長。對比2023年,通過走訪發現,盡管金價持續攀升,但這一消費特點仍在延續。 黃金首飾投訴量大幅增加,高價位之下更不能盲目消費 接下來,黃金價格將呈現怎樣的發展趨勢?采訪中,專業機構的分析人士均保持謹慎的分析態度,雖然認為價格會有所回調,但不意味著未來不會進一步上漲。 那么,在如今的高價位下,如何買到更具性價比的黃金產品?從事珠寶黃金銷售多年的趙女士直言,在購買前,要想好購買的用途是什么,是日常佩戴還是投資收藏。她進一步介紹,如果從佩戴的角度考慮,目前市場上的產品,有的是按克價定價,這樣的產品,款式簡單的相對更加保值,不易損壞,即便損壞后維修成本也相對較低;而空心、鏤空等樣式復雜的產品相對易磨損,維修成本高,回收貶值較大。另外一些3D金、古法金的產品做得更漂亮,款式也多,但通常“一口價”不以克重論,價格也相對略高。“這些因素需要大家在購買時綜合考慮。”趙女士說。 值得注意的是,在中國消費者協會發布的2023年全國消協組織受理投訴情況顯示,隨著黃金珠寶首飾使用場景的日益多元化和銷售渠道的更加多樣化,黃金珠寶首飾消費規模不斷提升。與此同時,相關投訴量也大幅增加。一是產品質量、純度、成分與標稱不符。部分商家售賣“金豆”等珠寶產品中摻加黃銅,實際“含金量”遠低于宣傳標準。二是“一口價”黃金計價模式不透明。經營者在銷售時故意隱瞞黃金首飾克重或置換限制條件等,存在誘導消費、價格欺詐等問題。 多位業內人士提醒,黃金飾品實際上并不具有強投資性,“實物黃金和黃金飾品的保值增值兌現并不容易,兌現不及時保值增值的效果就會丟失”,因此,還是建議大家根據自己的需求,尤其是在目前“黃金熱”的環境里,更要理性、謹慎地去選擇和消費,不要盲目地跟風消費。 新華日報·交匯點記者 胡安靜 黃歡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
中國商報(記者 王彤旭)國有大行集體“降息”! 10月18日
近日,工商銀行、農業銀行、中國銀行、建設銀行、交通銀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