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健康客戶端記者 侯佳欣)近期,多家醫藥企業撤回首次公開募股(IPO)申請。據人民日報健康客戶端不完全統計,過去一個月來,已有國創醫藥、皓天科技、廣州醫藥、澳斯康生物、湃肽生物、思睦瑞科等多家醫藥企業撤回了在科創板、創業板的IPO申請。 “當前IPO節奏明顯放緩,主要是基于一二級市場平衡的需要,加強逆周期調節,階段性收緊IPO是面向所有行業的,醫藥行業也不例外。”1月16日,英大證券首席經濟學家李大霄告訴人民日報健康客戶端記者,IPO撤回潮的出現也與生物醫藥產業周期波動有關,前幾年,中國生物醫藥投資過度,出現了一定程度的“泡沫”,現在行業正在重新回歸冷靜。 對于終止原因,從一些披露信息以及因為存在的問題引發監管層詢問的信息看,一部分是銷售費用高企、業績可持續存疑或者公司自身諸如關聯交易、被處罰等硬傷。以思睦瑞科為例,深交所此前對思睦瑞科IPO主要問詢的內容涉及新冠疫情對經營業績可持續性的影響。問詢過后,思睦瑞科在招股書補充披露“新冠項目業績貢獻不可持續的風險”。 澳斯康生物官網圖 “生物醫藥企業在申請IPO的過程中,面臨的監管正日漸趨于嚴格。”1月16日,醫法匯創始人張勇律師告訴人民日報健康客戶端記者,企業選擇撤回申請,可能是出于各項指標未達到上市要求,也可能是由于公司綜合質地不夠好。綜合來看,行業正在經歷競爭、洗牌加速,增速下行的短期陣痛時期。 2023年7月,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上發布消息,中央紀委國家監委召開動員會部署紀檢監察機關配合開展全國醫藥領域腐敗問題集中整治。隨后,上交所和北交所在最新下發的《發行上市審核動態》中,均向中介機構提出四大核查要點,重點關注企業推廣活動和相關費用。 張勇談到,業績存在不確定性或不可持續性、估值虛高、財務不規范、存在關聯交易甚至行賄等問題都可能導致企業直接撤回IPO申請。不過,醫藥領域腐敗整治活動的開展,并不意味著后續醫療企業IPO難以放行,而是希望通過政策、審核要點手段來促進醫療企業合規經營,注重產品的質量和安全,從長遠看,這對整個行業的健康發展仍然是有益的。 李大霄稱,IPO并非是生物醫藥企業上市的唯一出路,它們還可以選擇海外上市、參與并購等。對于很多企業而言,目前上市較為困難,或者可以嘗試這樣一種模式,即“先發行后上市”,或者叫儲價發行,上市時間延后,對二級市場影響減至最小。 |
王健林賣掉了萬達在美國傳奇影業的全部股權。 10月14日,
中國基金報記者 泰勒 兄弟姐妹們啊,今晚簡單看點海內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