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登录 立即注册

搜索

[切换城市]

耐得住寂寞,方能创造出繁华(科技自立自强·青年科学家)

新资讯 2021-4-16 09:33 人民资讯 31 0


图为何玉庆与他研制的无人机?! ”颈钦?刘洪超摄


核心阅读

因为大学时被一本书吸引,中科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研究员何玉庆从此与机器人相关研究结缘。不惧环境艰苦,突破技术瓶颈,他和团队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完成一次次无人机飞行测试,研究成果广泛应用在科学考察、公共安全等领域。何玉庆说,技术的进步是没有止境的,他还将继续耕耘下去。

在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想找到何玉庆非常容易,何老师要是不在办公室查资料搞研究,肯定就在钢结构车间做设计和试验。门口的保安小哥热情地介绍。 41岁的何玉庆是中科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的研究员,现在还同时担任中国指挥与控制学会常务理事,承担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等。他带领团队走进艰苦的环境,完成一次次无人机飞行测试;从空中到地面、再到水面,他所设计研发的无人机控制系统广泛应用于各个重要领域。

耐下性子坚持,静下心来打好基础

我选择这个领域做科研,还真有点机缘巧合。”1998年,何玉庆考入东北大学。刚入学时,他就被图书馆里的《机器人学导论》所吸引。虽然那本书是1994年出版的,但里面的内容非常前沿,这也成了我的启蒙教材。何玉庆回忆。

4年后,他顺利考入了中科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兴趣有了,学习和研究方向随之确定——机器人的控制理论研究。然而接下来的经历,让他一度有些灰心,甚至有了退缩的念头,可回头来看,正是那段经历让我受益至今。何玉庆说。

人们常说,控制器是机器人的大脑。而控制算法就是支配着机器人大脑运行的神秘力量。何玉庆一头扎进了机器人控制算法的研究中。但科研哪有一帆风顺的?他尝尽了失败和挫折,甚至一度对自己产生怀疑。支撑他坚持下来的,除了学识渊博的导师和朝夕相处的同学,还有选择科研的初心和朴素的使命感。其间,他参与研制的我国第一款南极科考机器人首次踏上了南极大陆,给他带来极大的鼓舞。坚持是一剂良药,回顾这段历程,何玉庆很感慨。

在何玉庆的实验室,一台数控机床引起了记者的注意。开机床,是我们实验室工作人员的必备技能,我们所需的各种零件,都是根据需要自己制作的。何玉庆说:基础研究是科技创新的基石,现在国家对基础学科越来越重视,每年的投入也越来越多。我们赶上了一个好时代,这是我们青年科研工作者的黄金期,更需要我们耐下性子坚持,静下心来打好基础,守得住寂寞、坐得住冷板凳。何玉庆说。

面向国家重大需求,把专业做好做精

20207月,何玉庆带领团队来到青藏高原进行无人机飞行测试。缺氧不缺精神、艰苦不怕吃苦、海拔高境界更高。和参与青藏科考的科学家们共同工作了两个多月,何玉庆对这句话感触颇深??醋糯邮虑嗖乜瓶嫉目蒲Ъ颐窃谘现厝毖醯那榭鱿禄挂掣撼林氐囊瞧魃璞?,采集科考样本和数据进行科学研究,何玉庆感慨良多。

海拔高、氧气稀薄、气候恶劣多变、地势险峻,让科考工作者的工作难度和危险系数陡增。因此,科考科学家找到了何玉庆,提出是否能够利用机器人代替科考人员进行科考作业??掌”〉贾路尚衅魃Σ蛔?,大风影响飞行器稳定性,冰川、湖泊、山地等多变地形则对飞行器自主飞行能力和仿地、避障等多种功能提出了严峻考验。

我的学生中,有不少人从没到过这么艰苦的环境,心里打起了退堂鼓。何玉庆说,刚到青藏高原时,有些学生感到很不适应,他看在眼里,却没有批评责备,而是专程请来青藏科考队的几名年轻人和学生们联谊,讲述他们工作生活的点点滴滴,并和大家一起交流互动。渐渐地,学生们安下心来。

经过两个多月的努力,何玉庆带领团队突破了多项技术瓶颈,实现了在稀薄空气、强风扰等极端环境下的飞行。越是艰苦的环境就越锻炼人、培养人,青年学生要乐于吃苦,不惧困难。这是何玉庆培养年轻人的信条。

面向国家重大需求,把专业做好做精,这是我们努力的方向。何玉庆说,接下来,我们将继续提升机器人抵御极端恶劣环境的能力,持续推动机器人应用于更广泛的高海拔科考任务。

怀一颗求知若渴的心,秉持一丝不苟的科研态度

在不久的将来,我们也许就能在科学探测、日常生活、减灾救灾等各种领域看到大量陆??仗旎魅送ü?、合作共同完成各类任务。作为国内较早提出并开展跨域多机器人协同技术研究的学者,何玉庆有着自己的理想。但他深知想让理想变成现实,离不开合理的方法和持续的努力。

对于机器人领域的研究,何玉庆坚持理论与技术并重,机器人学是一门特殊的学科,既需要深入钻研理论,也要开展技术实践。而理论和技术犹如被河分开的两岸,有人在河的一边忙于技术设计、有人在河的对岸主攻基础理论,如果能在河上架起一座桥梁,让理论与技术完美融合、互为支撑,我们就能取得更多突破。

在实验室里,有一款作业型飞行机器人,是何玉庆团队中两个博士研究生共同研发的成果,让无人机拥有了主动作业能力。实验室里类似的成果不少。

在学生们眼里,何玉庆鼓励大家提出想法,非常愿意和学生交流,与他交谈从无拘束也不设边界,从宏观的学术发展方向到具体的理论细节,他总能给出有益的建议。在我看来,每个学生都有可能经历困难和彷徨,这个时候导师的作用不仅是授予知识,更多的是教会学生如何在繁杂的信息中觅得瑰宝、在枯燥的研究中获得乐趣。作为老师,何玉庆同样注重采用恰当的方式方法,我一直觉得,导师的作用重在教会学生发现问题,并培养他们直面困难的勇气。何玉庆说。

技术的进步是没有止境的,还有很多领域需要继续耕耘,我们要怀一颗求知若渴的心,秉持一丝不苟的科研态度,耐得住寂寞,方能创造出繁华。这既是何玉庆对团队中青年学者和学生的要求,也是他始终如一的坚持。

《 人民日报 》( 20210416 11 版)

本文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声明:发布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确认后马上更正或删除,谢谢!
新资讯(www.bbbfeiibyy.cn)致力于为用户提供高效、便捷的资讯获取与信息服务,打造一个有影响力的多元化资讯平台。
关于我们
公司介绍
发展历程
联系我们
本站站务
服务协议
本站义务
友情链接
业务合作
广告服务
商家入驻
我要投稿

手机APP

官方微博

官方微信

新资讯:www.bbbfeiibyy.cn (盛世汇新旗下网站) 陇ICP备17005351号-5|甘公网安备 62012102000363号 客服邮箱:sshxqy@163.com 投稿邮箱:sshxqy@126.com
QQ|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返回顶部
久久99蜜桃精品久久久久小说| 第九色区av天堂| 国产美女精品中文网区一区二区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