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報道,近期北京、上海、深圳、杭州等地的多家酒店已陸續接到當地公安部門通知,要求取消旅客入住時強制進行人臉識別身份核驗即“刷臉”,旅客在入住酒店時只需要出示身份證即可入住,根據記者探訪,目前多地酒店已取消強制性刷臉。(央視新聞等) 早在今年兩會期間,全國政協委員、中國旅游研究院院長戴斌便提出游客入住賓館酒店刷臉沒有法律依據,建議取消游客入住賓館酒店必須刷臉的規定。而在現實生活中,沒有法律依據的刷臉不單單存在于人們入住酒店的時刻,我們在面臨智能支付、安檢、身份核驗時,刷臉似乎總是以一種默許和想當然的狀態出現,而作為被“刷”的我們,并沒有思考和選擇的余地,大部分時間只能乖乖地將自己的人臉信息交給第三方。 這種默許和想當然的刷臉行為背后存在這樣一種預設:在便利面前,隱私應讓渡給便利。的確,刷臉給我們的日常生活帶來了極大的便利,我們不必攜帶各種實體卡、身份證明,只需輕輕一刷,便能出入小區、完成上下班打卡等日常行為。然而,人臉信息的泄露存在著不可忽視的風險,有媒體報道,一些小區的售樓部使用人臉分析技術,判斷客戶是否來過或是否在此買過房,以防止客戶外流。一些店鋪也會利用人像識別技術對顧客的行為特征進行分析,從而進行大數據決策。更值得擔憂的是,在某些網絡交易平臺上,能輕松買到上千張人臉照片,照片主人可能會遭遇精準詐騙、財產損失,甚至人臉可能被用于洗錢、涉黑等違法犯罪活動,人臉信息成為一門可用于牟利的生意。 多地酒店取消入住強制刷臉的行為值得我們叫好,但也使我們繼續思考:除了酒店,還有哪些地方不應該這么想當然地刷臉?各種APP未經同意便收集人臉信息的行為是否合理?出入校園時的刷臉通行是否必要?教室里所謂的“智能校門”,宿舍的人臉識別是否侵犯了人們的隱私?入住酒店畢竟不屬于大多數人的日常性行為,而出入小區、校園和宿舍,以及日常上下班打卡卻是大多數人的日常生活,當我們的日常生活已經處于一個“刷臉時代”中時,我們需要警惕的是,刷臉等智能技術帶來的便利是否值得我們讓渡寶貴的個人隱私?在這個思考維度上,應該跟上的不只是酒店。 □曾曉濤(暨南大學) |
國慶佳節,處處洋溢著喜慶的氛圍,眾多游客被松江區的自然
(央視財經《天下財經》)目前,河南多地的旅游景區迎來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