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登录 立即注册

搜索

[切换城市]

加强典型引路 持续激发文旅产业新生力

新资讯 2022-6-28 15:29 文旅中国 44 0

近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对2021年落实有关重大政策措施真抓实干成效明显地方予以督查激励的通报》,对2021年落实有关重大政策措施真抓实干、取得明显成效的地方予以督查激励。其中,北京市朝阳区、江苏省南京市、浙江省宁波市、江西省景德镇市、山东省青岛市、湖北省武汉市、湖南省长沙市、广东省深圳市、重庆市渝中区、四川省成都市10个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发展势头良好、文化和旅游企业服务体系建设完善、消费质量水平高的市(区)获得督查激励。从2022年起两年内,文化和旅游部将在创建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示范城市、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基地)、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时予以倾斜支持,确定国家文化与金融合作示范区、国家文化贸易基地等方面,对上述10个地市给予优先支持。这是自2016年国务院办公厅开展督查激励工作以来,首次将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工作纳入督查激励事项。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下,我国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快速发展,产业规模持续扩大,新业态不断涌现,在促进经济转型升级和提质增效、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向往、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日益凸显。将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工作纳入督查激励事项,充分体现了其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同时也将更大力度激发和调动各地推动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为加强典型引路,促进各地互学互鉴、比学赶超,现将获得督查激励的10个地市推动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发展的有关做法编发如下,以飨读者。


北京市朝阳区:


依托叠加优势,做强做优文旅产业


北京市朝阳区依托全国文明城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试点城市、国家文化产业创新实验区等叠加优势,抓好双奥之城”“两区建设等重大历史机遇,不断做强做优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


数据显示,20211月至12月,朝阳区全区规模以上文化及相关产业单位实现收入2873.3亿元,同比增长11.4%2021年,朝阳区实现旅游总收入1114亿元,同比增长53.9%;全年接待净游客量6231.3万人次,同比增长37.5%,旅游总收入和净游客接待量均为全市第一。据统计,2021年朝阳区消费总金额781.58亿元。按照行业划分,文旅消费588.66亿元,占全区消费总金额的75.3%


数据的背后是对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的长期培育。朝阳区有关负责人介绍,经过多年发展,朝阳区形成了以文化传媒、数字经济、创意设计、文化贸易、休闲娱乐为主导的产业体系。同时,以移动新媒体、数字娱乐、数字出版、电竞游戏等为代表的数字文化产业发展迅速,文化新业态占规模以上文化及相关产业单位收入的比重近四成,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798—751艺术街区、亮马河风情水岸两大片区成功入选文化和旅游部第一批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751园区入选文化和旅游部国家旅游科技示范园区试点;三里屯太古里被评为首批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朝阳区拥有北京SKP、国贸商城、三里屯太古里等国际知名消费商圈15个,占北京市的50%。强大的消费能力带动夜间经济活跃发展,北京市首批4夜京城地标有2家在朝阳;首批9夜京城商圈中有5个在朝阳;首批10深夜食堂特色餐饮街区有4个在朝阳,第二批有2个在朝阳。


近年来,朝阳区着力促进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积极培育壮大市场主体,深入推动文旅融合,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全区全面实施文旅融合三十工程(10家文化事业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区、10个特色文旅消费街区、10条精品文化旅游线路),评选出朝阳区首批10家文化事业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区、首批10个特色文旅消费街区,推出10条精品文化旅游线路,深入推进文化事业产业融合、文化旅游融合,文旅新业态市场规模持续扩大。2021年,规模以上文化及相关产业中数字内容服务、互联网信息服务等文化新业态实现营业收入约1051.9亿元,同比增速达13%


与此同时,朝阳区积极拓展数字服务载体建设,重点打造一站式、集成式、数字化的朝阳文旅云公共文旅服务平台。创新探索数字应用场景,支持和引导区域文旅企业开展数字文旅创新试点项目、联合区内企业开展2021年朝阳区AR文旅智慧导览服务、开发建设北京市朝阳区文旅企业大数据平台,推进数据资源全面开放共享。有序推进数字文化空间建设,打造了北京东部规模最大的网游电竞特色文化产业园电子城·数字新媒体创新产业园,并且已经吸引5G直播孵化基地落户朝阳区,同时还拥有虎牙直播北京总部、果壳网、影谱科技等一批优质企业,时趣互动、影谱科技、卡车之家等13家北京市专精特新企业,为城市发展注入了新鲜生命力。


在完善文化和旅游企业服务体系方面,朝阳区注重发挥产业政策+市场资金的联动效应,出台促进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政策30,涵盖文化精品创作、品牌企业、文化科技融合、文化新消费、文化金融服务、园区提质增效、公共服务平台7个方面,每年安排1.5亿元的专项引导资金,同时注重撬动社会资本、金融资本杠杆作用,合力发展文化产业,营造了良好的产业生态和发展氛围,不断激发文化企业的创新创造活力,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


值得一提的是,国家文化产业创新实验区自成立以来,主动服务首都全国文化中心建设,围绕体制机制、政策环境、市场体系、金融服务、人才培养、发展模式六大领域,积极构建文化产业的全面改革创新体系,形成了一套可复制、能推广的发展经验。截至目前,实验区登记注册文化企业已超过5万家,其中规模以上单位数量创历史新高,占全市近1/4;20211月至12月,实验区规模以上文化产业实现收入1492.9亿元,同比增长15.9%,增长态势强劲。区域内汇聚了44家上市挂牌文化企业、6家数字文娱独角兽企业、300余家文化类高新技术企业,以及164家文化类总部企业,引领文化产业创新发展作用显著。


江苏省南京市:


深挖文旅资源,培育消费新动能


江苏省南京市是长三角一体化国家战略中的战略支点”“创新引擎门户枢纽。自2016年成为国家首批文化消费试点城市,到2020年升级为首批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示范城市,南京以示范引领,扎实推进文化和旅游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推进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


数据显示,2021年南京市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6.5%。头部文化企业方阵发展强劲,规模以上文化企业营收3526.80亿元,同比增长15.1%,实现营业利润233.96亿元,同比增幅达16.9%。截至2021年四季度,全市规模以上文化企业1840家,全市10家文化企业入选2021年度江苏民营文化企业30,位居全省第一。数字化成为文化产业新增长极,2021年,数字出版、动漫、多媒体等16类文化新业态的规模以上文化企业实现营业收入1420亿元,同比增长19.3%,营业利润、利润总额和应交增值税等主要经济指标继续呈现两位数高速增长。


截至2021年底,南京市共有市级以上各类文化产业园区(基地)145个,其中国家级12个、省级30个,2019年至2021年市级以上文化产业园区数大幅增长40.8%,近3年营收增长12.2%,入驻企业数增长21.1%,吸纳就业人数增长12.4%,初步形成集聚效应。


文旅融合正在进一步激活南京的文旅消费潜力。目前,南京已成功创建秦淮区、江宁区2个国家级全域旅游示范区,以及5个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夫子庙秦淮风光带和长江路跻身首批国家级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此外还有3个省级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202012月,雨花台烈士纪念馆、南京中国科举博物馆成功创建成为国家一级博物馆。2021年,南京市实现旅游业总收入2130.45亿元,同比增长16.9%,全年累计完成文化和旅游项目投资额207.8亿元。现有旅行社780家;星级饭店58家,其中五星级饭店19家;A级旅游景区56家;国家级、省级旅游度假区5家。


在全面深化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示范城市建设和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上,南京市打造文旅消费智能综合服务平台,创新促进消费补贴方式,精准界定财政资金补贴行业,有效带动二次消费,以消费促进产业发展,促进文旅消费提质扩容,形成了可借鉴、可复制、可推广的文旅消费南京模式。


利用互联网、大数据等高科技推进旅游向品质化转型升级,则为南京市文旅产业发展提档加速。线上,南京打造了集项目库、企业库、园区库、金融库于一体的南京文化融合创新服务平台;建设运营南京市A级景区、文博场馆统一预约平台和管理系统,全力推进南京智慧文旅综合管理与服务平台建设。


值得关注的是,南京市大力推进纾困惠企工作,落实中央及省市系列纾困惠企政策,采取多种措施支持文旅企业恢复发展。作为全国首家综合性文化金融服务中心,南京文化金融服务中心积极探索金融服务中小微文化和旅游企业的南京模式,发挥文化金融服务中心平台作用,确保中小微文化和旅游企业信贷投放稳定增长。据了解,截至202112月末,入库企业3302家,10家文化银行及文化小贷累计发放贷款198.35亿元,服务企业5655批次,其中基准利率贷款78亿元,信用贷款42.96亿元,初创期、成长期文化企业贷款156.85亿元,占比79.07%;2021年,10家文化银行及文化小贷公司共对全市文化和旅游企业发放贷款567批次,金额17.71亿元,其中基准利率贷款5.69亿元,信用贷款5.05亿元。


浙江省宁波市:


构建优越文旅政策环境,促推产业逆势上扬


高质量发展是宁波推动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发展的主线。2021年,实施“2021宁波市文旅企业上市助推计划与文化产业单项冠军计划,入选2021—2022国家级文化出口重点企业7家,入选省级重点、成长型文化企业各10家,数量创历年新高。截至2021年底,该市拥有上市文旅企业9家、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示范企业3家、省级隐形冠军企业(含培育)6家。2021年,宁波出台《宁波市以新业态新模式引领新型消费加快发展实施方案》,实施数字文化和优质内容企业发现计划,文化新业态特征较为明显的16个行业小类实现营业收入近305亿元,同比增长26.3%,超过国家文化新业态平均水平7.4个百分点。


此外,宁波市还筑巢引凤多维培养人才,通过强化文旅产业人才发展顶层设计,实施文旅产业人才培育行动,吸引一大批海内外人才来甬创新创业。2021年,文旅系统2人荣获全国文化和旅游系统劳动模范,1人荣获全国文化和旅游系统先进工作者,4人荣获全国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行业领军人才、青年创新人才,2人入选文化和旅游部乡村文化和旅游能人支持项目25人。


宁波注重形成优越的文旅发展政策环境。据有关负责人介绍,当地在积极构建完善的文化和旅游产业发展政策体系,陆续出台了涵盖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在内的综合性政策文件,分别是《宁波市文化和旅游发展十四五规划》《宁波市文化产业发展十四五规划》《宁波市十四五时期推进旅游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同时,宁波还围绕产业创新发展、平台建设、金融支持、促进消费、国际合作等方面制定了一系列配套政策。围绕政策落实,2021年,宁波市文化广电旅游局打好精准施策组合拳,形成复工复产宁波样本。充分发挥国家文化与金融合作示范区创建和国家文化消费试点城市建设双重优势,着力打好复工复产组合拳;深挖文旅消费潜力,发放千万惠民文旅消费券,杠杆比例为14.34;实施宁波人游宁波计划、换个星家享宁波活动等消费项目,激发新消费新动能。


宁波着力盘活存量、扩大增量,持续发力供给侧、激活消费端,积极引导城乡居民扩大文旅消费的一系列努力取得了良好效果。作为全国首批全域旅游示范区、中国旅游休闲示范城市,2021年,该市旅游产业逆势上扬,全年累计接待国内外游客5155.94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838.82亿元,同比增长8.04%、5.5%,分别恢复到疫情前的九成以上水平。乡村旅游累计接待游客人次与旅游总收入分别比疫情前增长18.6%17.99%,有效带动全市旅游复苏。


此外,宁波还先后出台《关于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帮扶中小企业共渡难关的十八条政策意见》《宁波市人民政府关于有效应对疫情促进服务业平稳健康发展的意见》等一揽子应对疫情政策措施,安排6400万元文旅产业纾困帮扶资金,受惠文旅企业总数超过1200(),文旅经济恢复程度领先于其他地区。搭建宽领域、多样化服务平台,助力文旅企业做大做强。


江西省景德镇市:


构建产业发展新体系,促进陶瓷文化传承创新


陶瓷文化是江西省景德镇市文旅产业的优势、资源和财富所在。景德镇市按照建设国家陶瓷文化传承创新试验区的总体要求,充分挖掘文化特色和城市特点,着力推动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


文化产业特色鲜明,稳步发展。2021年全市规模以上文化及相关产业企业营业收入同比增长33.5%,形成陶阳里御窑历史街区、陶瓷产业园区等10多个文旅融合发展集聚区,全市陶瓷文化产业相关产学研实体6773家,陶瓷艺术家工作室2722家。充分发挥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陶溪川文创街区平台作用,新增双创载体面积54万平方米,新增景漂”“景归等各类创新创业人才1.17万名,培养技术性职业人才5300余名,培养新经济领域人才3200余名,带动上下游就业4.2万余人。完善“1+N”人才政策体系,会集了120名国家级工艺美术和陶瓷艺术大师、3万余名景漂5000余名洋景漂等陶瓷文化产业人才;文化产品贸易与交流彰显活力,陶瓷电子商务异军突起,获国务院批复设立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全市陶瓷直播电商年交易额达70亿元至75亿元。2021年,景德镇市获评第二批国家文化出口基地、第二批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试点城市。


旅游产业创新发展,景德镇市围绕陶瓷文化推出十五景、三宴、三剧,全面完善吃住行游购娱旅游链条,聚焦陶瓷历史文化游和研学、会展、通航、山水生态、康养休闲、乡村旅游等,构建了层级分明、功能互补的旅游新业态、新体系,全市共有国家5A级旅游景区1家、国家4A级旅游景区11家,星级饭店10余家,2021年陶瓷文化研学游10余万人次。


据有关负责人介绍,景德镇市构建了层级分明、功能互补的产业发展新体系。不断优化政策环境,规划编制《景德镇国家陶瓷文化传承创新试验区发展规划(2019—2035)》《景德镇市十四五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规划》;景德镇市委、市政府出台并实施了《关于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关于促进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试行)》和加快创建A级景区,创建旅游饭店、旅游民宿品牌,培育壮大一批旅行社,建设智慧文旅项目,新建改建旅游厕所,完善旅游交通指示牌,精编讲解词剧本,提升导游讲解员服务质量和市场营销五年行动实施方案等“2+9”政策体系。


建立健全体制机制,挂牌成立景德镇国家陶瓷文化传承创新试验区管理委员会及一办五中心,实施试验区建设三年行动计划。提升金融服务实效,2021年,江西省级金融部门联合景德镇市政府举办江西省金融机构支持景德镇国家陶瓷文化传承创新试验区建设产融对接大会,产融对接活动历时3个月,共落实合作项目151个,金额达535.36亿元。


强化对外贸易与合作,景德镇市推动展览展示与交流交易常态化,将第十八届中国景德镇国际陶瓷博览会打造为永不落幕的展会,现场签约8个项目,总投资达196亿元。同时,景德镇市积极组织企业开拓国际市场。2021年组织100余家陶瓷文化企业参加第130届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首届中国国际消费品博览会、第四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


山东省青岛市:


聚焦宜游城市打造,擦亮滨海文旅品牌


在出台《关于促进文化产业和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和《关于促进文化产业和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及配套实施细则的基础上,山东省青岛市重点聚焦影视产业、音乐演艺、创意设计、数字文旅、海洋旅游、融合业态旅游等领域,通过政府鼓励、支持、引导,吸引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稳增长、稳市场主体、保就业,助力稳住经济大盘,擦亮电影之都”“音乐之岛”“博物馆之城品牌和四季文旅活动品牌,力争把青岛建设成为国内一流、世界知名的文化创意中心城市,打造国际滨海旅游目的地。


在青岛,现代海洋旅游产业、影视文化产业两大特色产业已入选山东省十强产业雁阵形集群,青岛西海岸旅游投资集团、聚好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青岛聚看云科技公司入选省十强产业高质量发展龙头企业。青岛市实施的文旅产业数字化战略,支持企业创新,培育了山东金东数字创意股份有限公司等一批数字文旅企业。同时,大力发展文旅新业态,加强内容原创建设,推动技术创新和应用,文化创意、沉浸式业态、研学旅游、康养旅游、工业旅游等蓬勃发展,新认定了青岛海信科技文化管理有限公司等10家企业为青岛市文化创意产业新业态十佳企业。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青岛市加大力度帮扶企业纾困,制定18条扶持政策,今年以来发放纾困资金2686万元,1月至4月,全市规上文化娱乐业营业收入同比增长14%,限上住宿业营业额同比增长8%。围绕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示范城市建设,青岛市持续提升文化和旅游消费质量水平。从2018年起连续4年以市办实事形式开展文化和旅游消费促进活动,市、区(市)两级文旅惠民消费活动累计发放政府补贴资金8300余万元,惠及群众700余万人次,直接拉动文旅消费5.2亿元,间接实现经济效益116.3亿元。目前,青岛市2022年文化和旅游惠民消费促进活动已正式启动,争创更多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推动56家国有A级景区免费半年,进一步激发文旅消费潜力,拉动经济增长。


即墨古城获评第一批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极地海洋世界、青岛奥帆中心、红树林度假世界入选第一批省级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青岛市西海岸新区、市南区分别入选第一批省级文化和旅游消费示范、试点县(市、区)。


青岛市不断完善文化和旅游金融服务体系,与中国工商银行青岛市分行、中国银行青岛市分行、中国银联青岛分公司等金融机构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全方位服务文旅产业战略布局。成立青岛文化金融服务中心、青岛银行文创支行等专业文化金融服务机构??蒲Т罱ㄆ笠捣衿教ㄔ靥澹嗟何幕ń灰字行纳枇⑹〖兑衾职嫒ń灰字行?span lang="EN-US">——山东省音乐版权交易中心,并成功入选首批国家区块链创新应用试点。


青岛市还注重提升对外文化贸易质量和水平,目前初步形成乐器、油画、非遗工艺品等为主的文化贸易产品体系,创新性发展艺术品保税仓储交易、新媒体传媒、直播电商等产业,实现国产动漫版权IP成功输出韩国。中国(山东)自由贸易试验区青岛片区管理委员会、青岛市文化和旅游局与国家对外文化贸易基地(上海)签署三方合作框架协议,共建青岛对外文化贸易基地,争创国家对外文化贸易基地。为做好招商引资、招才引智工作,青岛市加快人才培育和集聚,2022年,持续推进总投资2893亿元的98个文旅大项目,10余所驻青高??栉幕迪喙刈ㄒ?,引进了清华青岛艺术与科学创新研究院、中央美术学院青岛校区等一批优质人才培育项目。


有关负责人表示,山东省青岛市将以此次国务院办公厅督查激励地市名单为契机,紧紧围绕市第十三次党代会提出的活力海洋之都 精彩宜人之城城市愿景和打造宜居宜业宜游高品质湾区城市”“文化产业增加值突破1000亿元等目标任务,多措并举,持续推动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不断开创文化和旅游工作新局面。


湖北省武汉市:


文化产业逆势上扬,旅游产业加快复苏


湖北省武汉市是中部地区特大中心城市、长江经济带核心城市,区位优势明显,文化底蕴深厚,旅游资源丰富,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综合实力位居全国前列。近年来,武汉市先后获评首批中国旅游休闲示范城市、首批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示范城市。面对新冠肺炎疫情的冲击与影响,武汉市实现了文化产业逆势上扬,旅游产业加快复苏。


数据显示,2021年前四季度,武汉市规模以上文化企业实现营业收入2545亿元,较2020年和2019年同期分别增长22.7%36.9%。据统计测算,2021年全年接待游客2.72亿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2920.84亿元,分别恢复到2019年的85.1%81.8%。


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离不开一系列富有成效的举措。据了解,在培育壮大市场主体方面,武汉一方面做大做强国有文旅龙头企业,扶持文旅企业上市快速壮大;一方面积极培育新的市场主体。2021年,全市新登记住宿、餐饮市场主体2.8万个,新登记文化娱乐市场主体0.7万个,新登记旅行社14家,新增4A级景区1家、3A级景区3家。新增上市公司1家,全市上市文旅企业累计13家,另有20家企业列入20212022年度省上市后备文化企业名单。与此同时,武汉注重深化文旅融合,增强企业活力和竞争力。推动文化资源向旅游景区景点转化,2021年,全市51A级景区中,历史名胜、文博场馆类有16家。组织开展文化展演进景区、进旅游街区活动400余场,观众超500万人次。推动20家重点旅行社与重点文艺院团、演出机构合作,将文化演艺项目转化为文化和旅游产品。


积极鼓励扶持文旅新业态发展。武汉大力扶持旅游演艺项目,持续对大型实景演艺项目给予财政资金补贴超过2000万元。长江沉浸式漂移体验剧《知音号》,吸引大批外地游客前来观赏体验;汉秀剧场世界级水秀表演已演出1900场,接待观众140万人次;《夜上黄鹤楼》《花木兰·云中战歌》等实景演艺项目备受市民游客追捧。同时,积极扶持创意文化新业态发展。2021年全市游戏和动漫产业营收同比分别增长13%47.7%,成功举办“2021英雄联盟LPL春季赛总决赛、第二届电竞·中国年度盛典,武汉荣获年度电竞城市称号。2021年全市先后举办文旅市集3次,先后成功举办文化和旅游招商引资活动2次,签约大型文化主题公园、文化科技园、电竞产业基地、音乐文化产业园等文化新业态项目50个,总投资2573亿元。此外,武汉推进实施数字创意产业链链长制,落实数字创意产业创新驱动等10项工作举措。2021年,全市规模以上文化及相关产业中文化新业态特征较为明显的16个行业小类企业实现营业收入1162亿元,同比增长34.4%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武汉市下大力气为企业纾困解难,市政府出台《支持文化旅游产业复苏发展的若干措施》,加大纾困资金支持力度,按照相关规定,市、区两级财政提前兑现文化和旅游企业各类奖补资金近7亿元,组织申报中小微企业纾困专项贷款4.95亿元,到位资金近1亿元。创新金融产品,为文化和旅游企业量身定制旅游景区收益权支持贷款、普惠e贷、线上税融通、华夏文创、文创贷等金融产品。持续优化金融服务,成立武汉文化金融服务中心,重点为中小微文化企业提供信息服务、征信服务、融资服务、协作服务。2021年全市文化产业发展引导基金累计7只子基金,总规模9.75亿元。建立融资风险补偿机制,出台《武汉市文化企业信贷支持奖补资金管理办法》,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中小微文化企业贷款投放。武汉市融资担保有限公司为211户文化和旅游小微企业提供248笔融资担保,业务总额14650万元。依托汉融通服务平台,持续推进中小微企业及个体工商户纾困贷款发放和贴息工作,已对238个文化和旅游市场主体实际放款,放款金额9.47亿元。


湖南省长沙市:


发力全要素多业态体系,创新拉动文旅消费


长沙是首批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文化和旅游资源丰富,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发达。近年来,长沙市先后获评东亚文化之都、世界媒体艺术之都,并成为公共文化服务和文化和旅游消费两大国家级示范城市。


长沙市拉动文旅消费的效果明显。2021年,长沙深化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示范城市建设,实施消费示范行动,评选十佳消费示范项目。围绕假日旅游经济,推出抖音城市美好生活节、文旅星消费·偏偏爱长沙等四季文旅消费活动1200余场,实现旅游收入1926.44亿元,接待游客1.82亿人次。创新文旅消费惠民,发行消费权益卡7万余张、发放文旅消费券500万元。突出发展夜间经济,精心打造到长沙看焰火的城市旅游品牌,涌现了芒果TV、超级文和友、茶颜悦色等城市名片,打造了湘江一江两岸灯光秀、湘江夜游等夜游产品。大力发展新业态,推动数字文化、动漫游戏、红色旅游、乡村旅游等新业态消费,2021年全市规模以上文化及相关产业中文化新业态特征较为明显的16个行业小类实现营收202.7亿元、同比增长17.5%2021年全市居民人均文化娱乐消费支出3735元,占人均消费支出比例9.9%,分别较2020年、2019年增长24%18.6%。


在持续发展中,长沙市培育形成了旅游休闲、演艺娱乐、影视传媒、出版发行、数字视频等全要素多业态体系,打造了电视湘军”“出版湘军”“动漫湘军”“演艺湘军等知名品牌。数据显示,该市现有文化及相关产业法人单位2.32万家,约占全省的37%,从业人员达30.69万人;规模以上文化企业近1000家,约占全省的1/3,主板上市企业8家,全国文化企业301家。2021年全市规模以上文化及相关产业企业实现营业总收入1525.09亿元,同比增长6.4%。2021年全市旅行社发展到515家,年新增52家;星级饭店42家,五星级11家、国际品牌连锁酒店17家;A级景区71家,三星级以上乡村旅游区(点)174家;工业旅游示范点75家、自驾车旅居车示范营地4家。


长沙坚持创新引领、开放崛起,聚力打造内陆开放新高地,与国内外52座城市结为友好城市,成功举办了一带一路青年创意与遗产论坛等重大节会活动;获评中国国际形象最佳城市、全国营商环境十佳城市,屡屡上榜全国十大热门旅游城市、十大网红城市,连续14年荣获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2021年举办了中国东盟文化旅游活动周,加强官方账号在海外知名平台推广,提升了城市形象,扩大了长沙影响力。在发挥国家文化出口基地作用、加强对外贸易方面,2021年全市出口文化产品193.8亿元,增长39%;进口文化产品3.2亿元,增长257.23%;进出口额为2780.3亿元,同比增长18.2%,文化产品进出口额占对外贸易总量的7.1%


有关负责人介绍,为持续优化政策环境,营造良好的产业发展环境,长沙市委、市政府先后出台《长沙市建设国际文化创意中心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年)》《关于推进文化旅游融合高质量发展的意见》等综合性政策文件,设立文化创意产业引导资金1.2亿元、文化和旅游消费专项1亿元,2021年全市文化和旅游专项支出12.4亿元,同比增长7.6%。长沙市还落实省政府《进一步支持马栏山视频文创产业园发展若干政策》支持园区发展,2021年,马栏山视频文创产业园新增注册落户805家企业,企业总量超3600家,实现企业营收500亿元,同比增长25%,相比建园之初增长168亿元??刮幕拖哑放剖痉叮鎏ā冻ど呈形幕吐糜蜗哑放破姥“旆ā罚姥×?span lang="EN-US">“十佳特色文旅小镇”“十佳文旅消费新场景等品牌,共奖励752万元,充分带动行业积极性。


广东省深圳市:


聚力先行示范,推动文旅产业集群发展


在广东省深圳市,文化产业已是四大支柱性产业之一。2021年,该市文化产业增加值超2500亿元,位居全国前列,占全市GDP比重超过8%2011年以来,深圳文化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速近15%,远高于同期GDP增速。全市文化企业10.2万家,从业人员103万,规模以上文化企业3157家,打造了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深圳文化产权交易所等多个具有全国影响力的文化产业发展平台。


深圳的文化产业独具特色。一是文化+科技业态鲜明,数字文化产业、高端文化装备、动漫游戏等实力位居全国前列;二是创意能力强,作为国内第一个被授予设计之都的城市,在平面设计、建筑设计、工业设计、时装设计等领域占据国内较大市场份额;三是外向性突出,文化贸易总量占全国1/6左右,位居国内大中城市前列,游戏、印刷、工艺美术、文化装备出口实力强劲;四是集聚程度高,全市有超过100家各类文化产业园区,园区公共服务能力较强,产业链较为完整,培育了一批有影响的产业集群。


近年来,深圳在建设中国特色先行示范区发展目标引领下,围绕发展更具竞争力的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的目标,开展了多方面工作。在大力培育文化和旅游市场主体方面,深圳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通过政策引导和专项资金扶持等多种方式,营造有利于各类文化旅游市场主体发展的营商环境,激发市场主体创新创业热情,培育与发展了一大批充满活力的文化和旅游企业。为培育壮大文旅市场主体,市、区文化和旅游部门加大文旅企业支持力度,2021年市、区财政共拨付近8亿元专项资金,通过贷款贴息、原创研发资助、房租补贴、重点企业奖励等方式支持企业发展。


在积极发展文化新业态方面,一是大力引导支持文化+”新兴业态发展,每年认定奖励一批优秀新兴业态文化企业,安排专项资金鼓励文化+科技”“文化+创意”“文化+旅游”“文化+互联网等新兴业态企业创新发展,充分发挥示范带动作用。二是大力推动数字创意产业发展。数字创意产业被列入深圳二十大战略新产业集群之一,制定《深圳市培育数字创意产业集群行动计划(2022—2025年)》,确立一核一廊多中心的产业布局,逐步建立六个一工作体系,加大招商引资和重大项目建设,推动数字创意产业集群快速发展。三是加快培育艺术品产业?;平?span lang="EN-US">“建设适用国际通用规则的文化艺术品(非文物)拍卖中心综合改革试点,制定《建设适用国际通用规则的艺术品(非文物)拍卖中心改革实施方案》及配套支持政策。启动国内外知名拍卖机构、画廊引进工作,引进龙头拍卖机构落地深圳,推进艺术品保税仓建设,策划举办系列艺术品拍卖活动。此外,深圳也通过产业规划和政策引导,支持电竞、网络直播、线上文旅消费、沉浸式体验(剧本杀等)新业态高质量发展。


在发展旅游产业方面,深圳则是扬长避短、突出特色,重点发展滨海旅游、都市购物休闲、主题乐园和出境游等业态。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该市出台《关于进一步支持旅游业纾困稳定发展的若干措施》,安排财政资金4390万元对全市重点旅游企业开展纾困扶持,惠及23A级旅游景区、58家星级饭店和77家旅行社。向760家旅行社暂退质保金总额近3亿元,为23家旅行社争取7000余万元优惠贷款额度,缓解企业资金困难。目前,该市共有旅行社1171家,星级酒店66家,3A级以上景区21家,民宿1450家,从业人员近10万人,旅游行业年度总收入突破3000亿元(2019年数据)。


据有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深圳按照先行示范的总体要求,围绕发展更具竞争力的文化和旅游产业的目标持续砥砺: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通过政策引导和专项资金扶持等多种方式,营造有利于各类文化旅游市场主体发展的营商环境,激发市场主体创新创业热情,培育与发展了一大批充满活力的文化和旅游企业。良好的营商环境和有力的政策支持引导,促进了文化产业保持快速增长的态势,旅游产业也克服疫情的不利影响得以逐步复苏。


重庆市渝中区:


声明:发布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确认后马上更正或删除,谢谢!
12下一页
新资讯(www.bbbfeiibyy.cn)致力于为用户提供高效、便捷的资讯获取与信息服务,打造一个有影响力的多元化资讯平台。
关于我们
公司介绍
发展历程
联系我们
本站站务
服务协议
本站义务
友情链接
业务合作
广告服务
商家入驻
我要投稿

手机APP

官方微博

官方微信

新资讯:www.bbbfeiibyy.cn (盛世汇新旗下网站) 陇ICP备17005351号-5|甘公网安备 62012102000363号 客服邮箱:sshxqy@163.com 投稿邮箱:sshxqy@126.com
QQ|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返回顶部
亚洲天堂视频在线观看| 亚洲无AV在线中文字幕| 逼自拍偷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