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習記者 于文哲 近年來,保險機構不斷加碼進軍養老產業,泰康保險、大家保險、中國人壽、中國太保、新華保險、太平人壽、中國平安、合眾人壽等大中型保險機構紛紛推出了自己的養老社區項目。在首屆中國保險養老融合與發展論壇上,大家保險集團董事長何肖鋒給出統計數字:市場上已有13家保險機構投資的近60個養老社區項目,為全國20余省市提供床位數超8萬張。 與供給端的火熱相比,需求端的現實比較“骨感”。一方面,商業性養老機構整體入住率不高;另一方面,由于投資周期長、前期投入大、運營專業復雜等原因,目前多數機構仍處在運營虧損期。某險資投資人士坦言,養老社區的投資回收期長達10-20年,如果想要很快實現盈利,養老產業絕不是一門好生意。
李月敏/制圖 既然“不賺錢”,保險機構為什么還競相涌入養老產業呢? 首先,人口老齡化催生銀發經濟。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顯示,中國現有2.64億老年人,其中60歲人口占比18.70%,65歲及以上人口占比13.50%,如此龐大人口的養老需求形成巨大的市場。與此同時,“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上升為國家戰略,政府工作報告也提出“規范發展第三支柱養老保險”。伴隨養老需求的凸顯、政策紅利的釋放,養老產業的長期投資價值日益顯著,成為險企必須提前“卡位”的賽道。 其次,保險和養老存在明顯的協同效應,可以反哺養老社區,塑造一個穩定可持續的商業模式。中國科學院保險與經濟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王向楠表示,購買大額養老類保險產品的客戶往往提前進行養老規劃,對市場化服務更有信任,并有較明確的支付能力,所以通常對養老社區有需求。 因此,“保單+養老社區”模式日益成為險企業務發展和資源整合的重要方向。該模式下,消費者購買大額保單(保費通常在百萬級別以上)可以獲得養老社區入住權益。天風證券非銀團隊認為,這一模式利于促進大額保單銷售,是區別于其他投資者的核心優勢。長江證券非銀團隊的數據顯示,截至2018年底,國壽累計銷售對接養老社區的保單約6萬件;截至2020年底,太保家園已發放資格函超1萬份,對應的應交保費超過了220億元。 養老社區單一實現凈盈利的難度大且需較長時間,但“保單+養老社區”整體可實現凈盈利。對于使用了入住權的保險消費者,經合同約定,其養老型年金的收益率水平可以下浮1%-1.5%。以一份預期收益為4%的普通年金為例,在兌現養老社區的入住權之后,消費者自愿下調收益,從而形成了一個較為可觀的利差。 此外,一些頭部和大型保險公司在加大養老社區投入的同時,進一步加大了對養老產業鏈上下游的投資,以延伸產業鏈鏈條,打造康養大生態,進而大幅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同時用更廣泛的養老服務賦能和反哺保險產品和保險營銷。 最后,養老產業不是真的完全不賺錢,只是周期長、回報慢,這正好與具有長周期、大規模屬性的保險資金天然契合。 大家保險相關負責人稱:“新開業的養老社區普遍都需要經歷入住率逐漸上升的過程,當入住率達到一定比例時,就能夠實現盈虧平衡和良性運轉。而且養老社區一旦住滿,會處于長期滿員狀態,較少出現入住率大幅起落的情況,盈利性相對穩健。” 泰康保險集團創始人、董事長、CEO陳東升介紹,從國際經驗看,成熟的養老服務業有8%左右的穩定收益,符合長期壽險資金的性質。“這和核電站、高速公路等基建項目一樣,由人壽保險來做是最合適的,大規模的長期資金投入進來,成熟以后每年現金流很穩定。” 據長江證券非銀團隊測算,2017年以來,泰康醫療及養老社區開始貢獻運營收入,2017年、2018年、2019年、2020年收入規模分別為2.69億元、19.87億元、34.84億元和33.39億元,從運營成本來看,近4年,泰康養老社區運營基本實現盈虧平衡。泰康保險集團已經開業的養老社區7個,若入住率提升,預期收入將提升至150億元左右。 |
6月19日上午,在機器的轟鳴聲中,位于廣佛交界處的沙溪匯
項目效果圖 6月19日,記者從合肥市新站高新區了解到,高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