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登录 立即注册

搜索

[切换城市]

全国防沙治沙规划印发,将适度发展绿色生态沙产业

新资讯 2022-12-30 20:54 第一财经 13 0

我国将在保护好生态且水资源条件允许的基础上,利用光、热、土、生、景等资源,适度发展绿色生态沙产业,促进农牧民增收。


由国家林业和草原局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编制的《全国防沙治沙规划(2021-2030年)》(下称《规划》)经国务院审批同意,于近日正式印发实施。


《规划》明确,适度发展绿色生态沙产业。遵循自然和经济规律,坚持治沙致富、增绿增收相结合,在保护好生态且水资源条件允许的基础上,利用光、热、土、生、景等资源,适度有序地发展节水、低碳、环保型特色沙产业,促进农牧民增收,助力脱贫成果巩固和乡村振兴。


我国是世界上荒漠化面积最大、受影响人口最多、风沙危害最重的国家之一。在国家林草局今天(1230日)下午举办的全国防沙治沙规划暨荒漠化石漠化调查结果新闻发布会上,荒漠司司长孙国吉表示,长期以来,我国扎实推进荒漠化治理,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第六次全国荒漠化和沙化调查结果显示,我国首次实现所有调查省份荒漠化和沙化土地双逆转,面积持续双缩减,程度持续双减轻,沙漠、沙地植被盖度和固碳能力持续双提高,沙区生态状况呈现整体好转、改善加速态势,荒漠生态系统呈现功能增强、稳中向好态势。


2014年相比,全国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面积分别净减少37880平方公里、33352平方公里,年均减少分别为7576平方公里、6670平方公里。重点治理区实现了由沙进人退绿进沙退的历史性转变,创造了荒漠变绿洲、荒原变林海的人间奇迹。



1230日,国家林草局全国防沙治沙规划暨荒漠化石漠化调查成果新闻发布会现场。摄影/章轲


孙国吉介绍,沙区年产干鲜果品4800万吨,约占全国总产量的1/4,年总产值达1200亿元,约1500万人实现稳定脱贫,重点地区林果收入占农民纯收入的50%以上,新疆若羌、温宿等主产县达60%以上。


孙国吉表示,我国沙化土地面积大、分布广、程度重,气候干旱少雨,蒸发量大,水资源总量相对较少且分布不均,防治形势依然严峻。据监测,全国现有沙化土地168.78万平方公里(25.82亿亩),约占国土总面积的17.58%,分布于30个省,927个县,影响近4亿人口的生产生活,严重影响国家生态安全和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下一步需治理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治理难度更大,治理成本更高。


发布会上,荒漠司副司长胡培兴介绍,我国石漠化土地实现了由21世纪初的持续扩展到目前的面积持续减少、程度持续减轻、生态状况稳步好转的历史性转变。区域内现有经济林(园地)面积191.58万公顷,年产干鲜果品7118.2万吨,年产值4201.2亿元,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由2011年的5682元提高到2020年底的15312元;217个国家重点扶贫工作县和5789万农村贫困人口如期脱贫。


上述《规划》将我国沙化土地划分为干旱沙漠及绿洲,半干旱,青藏高原高寒,黄淮海平原半湿润、湿润,沿海沿江湿润等5大沙化土地类型区、23个防治区域。根据沙化土地分布特点和水资源承载能力,确定7个重点建设区域,即3个优先治理区和4个优先预防区。


《规划》提出,到2025年,规划完成沙化土地治理任务1亿亩,沙化土地封禁保护面积3000万亩;到2030年,规划完成沙化土地治理任务1.86亿亩,沙化土地封禁保护面积0.9亿亩。



一辆多功能型立体固沙车在甘肃省武威市某治沙试验基地进行机械设置沙障演示。摄影/章轲


孙国吉介绍,十四五期间,3大优先治理区沙化土地治理任务4869万亩,约占同期全国防沙治沙任务总量的一半。国家和地方将在科学评估水资源承载能力的基础上,突出重点建设区域,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将采取封山(沙)育林育草、飞播固沙造林种草、工程固沙、沙化草原治理、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沙化耕地治理和配套设施建设等四大类11项沙化土地综合治理措施,高质量推进防沙治沙。


中国科学院1227日发布的《中国西北干旱区水资源与生态环境研究报告》建议,建立并完善政府主导与民众参与、自然修复与人工治理、法律约束与政策激励,治理生态与产业发展、改善民生相结合的生态修复治理体系与生态-水利工程管理模式。


报告还建议,系统推进荒漠-绿洲过渡带保护治理工程,优化绿洲水土资源管理,合理确定绿洲适宜规模,强化绿洲土地资源与地下水开发管控;维持荒漠-绿洲过渡带的稳定,封育促进植被自然恢复,提升荒漠-绿洲过渡带的生态屏障功能;加快断流河道的水系连通和受损生态系统修复工程建设,全面提升干旱区绿色、高质量发展的生态安全保障支撑能力。


声明:发布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确认后马上更正或删除,谢谢!
新资讯(www.bbbfeiibyy.cn)致力于为用户提供高效、便捷的资讯获取与信息服务,打造一个有影响力的多元化资讯平台。
关于我们
公司介绍
发展历程
联系我们
本站站务
服务协议
本站义务
友情链接
业务合作
广告服务
商家入驻
我要投稿

手机APP

官方微博

官方微信

新资讯:www.bbbfeiibyy.cn (盛世汇新旗下网站) 陇ICP备17005351号-5|甘公网安备 62012102000363号 客服邮箱:sshxqy@163.com 投稿邮箱:sshxqy@126.com
QQ|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返回顶部
手机看片日本| 久久婷婷五月综合色丁香| 亚洲天堂偷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