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5月22日13時07分,“共和國勛章”獲得者、中國工程院院士、國家雜交水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任、湖南省政協原副主席袁隆平,因病逝世,享年91歲。 讓他找到了一生的目標 袁隆平出生于北京,祖籍江西。 △袁隆平(左)和母親 因為父母的關系,袁隆平的少年求學時代去過很多地方,讓袁隆平見識到了各個地方的風土人情。6歲那年,母親帶袁隆平到漢口郊區一家果園去游玩。對于在城市里住慣了,從沒見識過農村果園的袁隆平來講,那次旅行稍顯奇妙。 “從此,每到桃子成熟的季節,我記憶中那個美麗的果園便飄進我的心靈,滿園里郁郁蔥蔥,到處是芬芳的花草和一串串鮮艷的果實。我覺得那一切實在是太美麗了!美得我當時就想,將來我一定要去學農。”袁隆平說。 1949年夏天,袁隆平高中畢業后,父親打算讓他報考南京中山大學,但袁隆平卻有自己的想法,他說,我想當一個農業科學家。 這句“把飯碗掌握在中國人自己手上” 他守護了近70年 那一點意外發現 慢慢“生根發芽” 在20世紀60年代,糧食問題是生活中的大問題,由于物資匱乏,按月取糧則成為每個家庭獲取糧食的唯一途徑。也就是在這個時候,袁老發現了試驗田里的第一株天然雜交稻,繼而推開了水稻雜交實驗的大門。 1953年8月,袁隆平從西南農學院(現西南大學)農學系畢業。同年被分配到湘西雪峰山麓安江農校教書。 △袁隆平的大學畢業證書 1960年7月,袁老在農校試驗田中意外發現一株特殊性狀的水稻。他利用該株水稻試種,發現其子代有不同性質。因為水稻是自花授粉的,不會出現性狀分離,所以他推論該為天然雜交水稻。隨后他把雌雄同蕊的水稻雄花人工去除,授以另一個品種的花粉,嘗試產生雜交品種。他知道,水稻天然雜交只有千分之一的可能性。不過,一旦雜交成功產量也許會倍增。 6年后,袁隆平發表第一篇論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刊登在中國科學院主編的《科學通報》半月刊第17卷第4期上。同年5月,時任國家科委九局局長趙石英看到后,以科委九局名義致函湖南省科委與安江農校,支持袁隆平的水稻雄性不育研究活動。 △論文手稿 700公斤、1500公斤......他屢屢打破自己創造的世界紀錄 成功不是一蹴而就,在袁老研究和實驗雜交水稻的過程中,也有過失敗與質疑。 1971年春,湖南省農業科學院成立雜交稻研究協作組,袁隆平調省農業科學院雜交稻研究協作組工作。2年后,袁隆平在蘇州召開的水稻科研會議上發表了《利用“野稗”選育三系的進展》的論文,正式宣告中國秈型雜交水稻“三系”已經配套,產量在原來基礎上增產一倍有余。 1986年,袁隆平正式提出雜交水稻育種戰略:由三系法向兩系法,再到一系法,在程序上朝著由繁到簡但效率更高的方向發展。 9年努力,兩系法獲得成功!1996年,農業部正式立項超級稻育種計劃。4年后,第一期每畝700公斤目標實現。隨后便是2004年800公斤、2011年900公斤、2014年1000公斤的“三連跳”。 △2014年10月10日,湖南溆浦縣橫板橋鄉紅星村超級稻基地,袁隆平院士視察超級稻情況。 2020年11月2日,第三代雙季雜交稻畝產3000斤攻關測產在湖南衡南縣啟動。測產結果顯示,晚稻平均畝產為911.7公斤。2020年7月,衡南基地早稻高產攻關田進行了測產驗收,測得早稻平均畝產為619.06公斤。 第三代雙季雜交稻畝產達到1530.76公斤,湖南衡南基地沖擊雙季稻畝產紀錄成功!袁老90歲生日愿望,也在這一刻實現。 這位“90后”的逐夢腳步從未停下 2019年9月29日上午10時,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勛章和國家榮譽稱號頒授儀式在人民大會堂隆重舉行,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向“共和國勛章”獲得者袁隆平頒授勛章。 當天接受記者采訪時,袁隆平說:“總書記問我,有什么進展?我說,我們正在向1200公斤畝產沖刺!” 是什么讓這位身披無數榮譽的老人在90歲高齡依然努力奮斗?正是夢想的力量。 袁隆平院士曾說自己有兩個夢想:一個是禾下乘涼夢,第二個夢是雜交稻覆蓋全球夢。“全球有一億六千萬公頃稻田,如果一半有八千萬公頃(種雜交水稻),那現在的情況,每公頃增產兩噸,可以多養活五億人口。” ▼ 他,是稻田里的守望者 袁老,走好! ▌本文來源:央視新聞綜合長沙晚報等 監制丨陸毅 制片人丨鄭弘 文雅 策劃丨何肖南 編輯丨程程
王丹妮 記者丨 張文雷 謝寶軍 編輯:高孟陽 |
儀式現場。甘肅省消防救援總隊供圖 6月18日,按照國家消防
6月18日,在2024長春國際光電博覽會開幕當日,長三角知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