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登录 立即注册

搜索

[切换城市]

甘肃这个县有14万山里娃考上大学

新资讯 2022-12-1 17:15 中国甘肃网 19 0

今年是恢复高考45周年。在红军长征会师圣地甘肃会宁,1977年以来,累计有14万余名山里娃走出大山、考上大学,相当于全县现有人口的四分之一。



再苦不能苦孩子,到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寒窗苦读”“寒门出贵子的故事绵延半个世纪,交织成一部知识改变命运、不断深化教改、全面立德树人的时代乐章。


命运交响曲:


知识破解千年贫困魔咒


67岁的党占海是一名农学专家。退休之后,他时常回到家乡甘肃省白银市会宁县察看当地特色油料作物胡麻的长势。每当高考前后,黄土山坡上,胡麻青青。眼前的这一切总让他想起自己的求学之路。


时针回拨到1977年,恢复高考犹如一声春雷,改变了成千上万青年的人生轨迹。党占海也迎来人生的转折点。


党占海家里世代都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会宁十年九旱,自然条件恶劣,曾经苦瘠甲天下。


我们那个年代,吃饭都是问题,上学的条件可跟今天比不了。党占海上学的时候,让他记忆最深刻的不是翻越那几里崎岖的山路,也不是寒冬里捡拾树叶当火炉的燃料,而是饥饿感,是每天8返销粮填不饱的肚子。



那段艰难的岁月里,求知的渴望支撑着师生,把他们围拢在三尺讲台左右。


家里长辈想让党占海早点下地干活成为一名劳动力。可党占海想上大学,22岁那年,参加过青年突击队、当过老师的他怀着忐忑的心情走进了考场。


最终,党占海考取了甘肃农业大学农学系。那时,他只知道从此可以吃供应粮工分也将变为工资。实际上,高考从根本上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


如果没有教育、没有高考,我这个山里娃不可能进城定居,也不可能从事研究工作,我的人生肯定截然不同。党占海大学毕业后进入甘肃省农业科学院进行农学研究工作,长期从事胡麻的研究工作,为我国胡麻育种、抗病等领域研究作出贡献。


党占海的经历浓缩了恢复高考以来许多农家子弟的成才之路。


恢复高考45年来,会宁县老百姓省吃俭用、倾尽心血,累计向全国高等院校输送了14万余大学生,培养出6000多名硕士、1500多名博士。普通农家一门三博士”“一门五硕士的成才故事,激励着一代代人用知识摆脱贫困。


曾经的会宁,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穷不能穷教育。许多目不识丁的农民关心孩子的分数甚于庄稼的收成。


如今的会宁,已如期脱贫,始终坚持教育优先发展。过去10年,全县在财力有限的情况下,累计新建和改扩建52所学校,迎来了办学条件改善力度最大的十年。


我们那一代山里娃求学是为了求生而走独木桥,读书就是找活路’‘谋出路会宁县教育局党组书记张贵荣说,现在,孩子们同样坚信知识改变命运,但起点更高、目光更远大,已驰骋于全面成才的立交桥上。


苦乐变奏曲:


三苦两乐的理念嬗变


48岁那年,杜正权开始学习演奏萨克斯。从此,他入了迷,走路时哼着小调、打着节拍,一天不吹萨克斯,就浑身不自在。


今年59岁的杜正权是会师中学爱因斯坦音乐实验班的创始人之一。他说,学萨克斯是为了突围,也是在探究教育的本原。


10多年前,会师中学在强手如林的会宁学校中并不起眼,时任校长的吴泰祥痛下决心、苦抓教学,一年后学校脱颖而出,中考排名在会宁高居榜首。


虽说学海无涯苦作舟,但成绩优异的孩子眼中对读死书”“死读书的厌恶与无奈深深刺痛了教育工作者。


会宁教育有名,曾经是因为三苦:学生苦学、教师苦教、家长苦供。在土地贫瘠、资源匮乏、基础落后的地方,要跳跃农门,只能苦中作乐。然而,苦学一定程度上也是死学的代名词。



11年前,吴泰祥、杜正权等人经过不断思考,发现爱因斯坦、钱学森等大师不仅学术成就惊人,而且艺术造诣高深。于是艺术成了他们探索快乐教育的第一只螃蟹20118月,爱因斯坦班在会师中学诞生了,这也是会宁县第一个学生管乐团——会师中学学生乐团的雏形。


经过几年求索,他们发现乐团出来的学生不仅成绩优异,而且还具有一定艺术素养,不少学生甚至走上了专业的道路。成绩胜于雄辩,乐团成功的乐章唤醒了当地教育工作者对素质教育的重视:爱因斯坦首先不是勤奋的厌学者



如今,会宁城乡建成了31所特色学校。舞蹈、科技、足球等各类特色社团丰富了学生的校园生活,也拓宽了他们人生的宽度,拔高了人生成就的天花板


改变的不仅仅是学生。


会宁一中英语老师马英英硕士毕业后回到家乡走上讲台,有着海外留学经历的她对家乡爱得深沉,是高考让我见识了外面的世界,我选择回来是希望能有更多的学生和我一样,为自己、为祖国而读书、而奋斗


马英英在课堂上引入了“KWL”教学法,通过我知道(know)什么”“我想知道什么(what”“我学到(learned)了什么三个方面激发学生能动性,让老师下海,让学生上岸


会宁当地的教育理念正变三苦两乐:学生乐学、教师乐教。会宁县委书记刘正祥说,我们要把快乐和兴趣给孩子,同时党委、政府和社会各界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凝聚力量,进一步擦亮会宁教育的金字招牌。


改革协奏曲:


校准教育机会公平


从会宁县城出发,在焦黄、红褐的山峦中行车一个多小时,就到了白银市唯一扎根农村的市级示范性普通高中会宁三中。


这所学校成立已有67年,学生几乎是清一色的农家子弟,但自1977年恢复高考以来,已累计向各大院校输送了上万名学生,培养出会宁县第一位双博士,被称为当地距离农家最近、农村生源比例最高、成才成本最低的学校。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兴办的第一所高中设在农村,就是希望优质教育资源跟着老百姓跑,而不是老百姓跟着优质教育资源跑。会宁三中校长魏成章说,尽管不少地方的农村高中已被撤并或搬迁进城,但会宁县始终坚持保留一所农村优质高中。


会宁教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得益于推动教育的城乡均衡发展、促进教育机会公平。会宁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王池柳说,数十年来,会宁县坚持不掐尖、不垒大户,避免了一所中学独大独强,形成了一中、二中两轮驱动,农村高中独树一帜,其他普职高中齐头并进,基础教育活力迸发的态势。


回望恢复高考四十五年,每一次深化改革,也是为了校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教育机会公平两个车轮



2012年开始,国家为增加农村和贫困学生享受优质教育资源的机会,陆续实施了三大专项计划,即贫困地区国家专项计划、高校专项计划和地方农村专项计划。2012年至2022年,国家专项计划共录取会宁县考生4399人。会宁二中校长童毅说,这有力促进了教育机会公平,有力增强了山里娃的成才自信。2024年,会宁将和甘肃全省一道,迎来更加突出素质教育导向的新高考。


会宁县县长郝明说,回望过去,每一次成功的教育改革都给会宁孩子带来更多的成才机会。展望未来,唯有继续以改革的办法推动县域教育高质量发展,会宁孩子的成才之路才会越来越宽广。


来源:新华社 中国教育报


编辑:陈世赟


声明:发布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确认后马上更正或删除,谢谢!
新资讯(www.bbbfeiibyy.cn)致力于为用户提供高效、便捷的资讯获取与信息服务,打造一个有影响力的多元化资讯平台。
关于我们
公司介绍
发展历程
联系我们
本站站务
服务协议
本站义务
友情链接
业务合作
广告服务
商家入驻
我要投稿

手机APP

官方微博

官方微信

新资讯:www.bbbfeiibyy.cn (盛世汇新旗下网站) 陇ICP备17005351号-5|甘公网安备 62012102000363号 客服邮箱:sshxqy@163.com 投稿邮箱:sshxqy@126.com
QQ|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返回顶部
亚洲人午夜射精精品日韩| 久久国产亚洲精品无码| 国产天美传媒性色A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