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竹編火炬落地燈。(資料圖) 甘肅省非遺保護中心供圖 中新網蘭州12月5日電 (閆姣)竹編奧運火炬落地燈、竹編耳環、竹編茶具保護套……顛覆傳統農具竹編之后,甘肅天水市秦州區關峽村手藝人迎來更多訂單。關峽竹編第四代傳人張照杰說,在堅守傳統手藝基礎上,還在不斷研發創新現代工藝竹編,讓農村老物件變身藝術品。 “90后”張照杰出生于一個“竹編世家”,兒時的玩具是竹子的各類產品,閑余時間便幫家人砍竹子、泡竹篾、曬竹絲。由于耳濡目染,他在竹編上表現出了一定天分。他說,“我從小沒系統學過,但上手非常快,幾歲的時候就能編一些小玩意兒。” 張照杰現是甘肅省天水市縣級非遺代表性項目關峽竹雕縣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正式傳承之路開始于2018年。他坦言,自己從小對竹編感興趣,又逢近年來政府大力支持非遺發展,且父親在村里創辦竹編合作社,幫助不少老年人增加收入,“我覺得這件事很有意義,想用年輕人的新理念、新視角把它做得更好。” 圖為甘肅省天水市秦州區關峽村竹編手藝人,取材后返回家中。(資料圖) 甘肅省非遺保護中心供圖 關峽村盛產竹子,有得天獨厚的竹編優勢。張照杰小時候,關峽村老人們個個會做竹編,編制農業用具銷往隴東南地區,竹編是當地人們的支柱產業之一。隨著社會發展,外出務工取代了手工活計,學這門手藝的人慢慢變少,面臨失傳窘境。 連日來,由甘肅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策劃的“甘肅非遺青年說”欄目陸續推出,旨在全景展示甘肅非遺青年傳承人氣象,傳遞甘肅非遺的“青年聲音”。 張照杰回村第一件事,是打破傳統竹編概念,引入現代化編織工藝,將竹背簍、竹篩子、竹簸箕等農具改良成香爐、香包、茶具、花器等日用竹編和工藝竹編,日漸受到城市年輕客戶的喜歡,消費者也拓展至全國各地,通過電商將這些山貨送出了大山。 圖為竹編暖壺套。(資料圖) 甘肅省非遺保護中心供圖 “竹編分為平面竹編和立體竹編,后者難度稍大,在經緯編織的基礎上,還要穿插各種技法,如編、插、穿、削、鎖、釘、扎、套等,使編出的圖案變化多樣。”張照杰以一件“網紅產品”火炬造型落地燈為例說,從選材到制作完成,他耗費了近200個小時。 張照杰最得意的竹編之一是改良后的竹篩。竹篩工序復雜,多達20道,采用山核桃樹皮包邊,工藝具有唯一性,和全國其他地方都不同,“結實耐用且更顯古樸,既可以上桌盛放東西,又可以上墻用作裝飾。還有老人用來寄托鄉愁,或者給孩子普及農耕文化,非常實用。” “除了保留傳統竹編技藝中的精髓,我大部分作品會往藝術品方向發展,由實用型轉向觀賞型。”接下來,張照杰還打算創新竹編畫,融入當地特色伏羲文化、石窟文化、大地灣文化等,致力于讓竹編融入更多的生活中。(完) |
儀式現場。甘肅省消防救援總隊供圖 6月18日,按照國家消防
6月18日,在2024長春國際光電博覽會開幕當日,長三角知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