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是高質量發展戰略要地。 今年5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山東考察時指出,要發揮海洋資源豐富的得天獨厚優勢,經略海洋、向海圖強,打造世界級海洋港口群,打造現代海洋經濟發展高地。 作為山東唯一的國家級新區,西海岸新區地處黃海之濱,以海洋經濟發展為主題,擁有309公里的綿長海岸線、5000平方公里海域面積,海洋造就了新區發展最鮮明的特色和優勢。如何經略海洋、向海圖強考驗著新區“走在前、挑大梁”的智慧。 從魚鹽之利、舟楫之便,到向海要糧、向海問藥,西海岸新區牢記習近平總書記殷切囑托,始終以強烈的政治責任和使命擔當,經略海洋、向海圖強、興海濟民,不斷通過科技創新激發海洋產業潛力與活力,構建現代海洋產業體系,加快培育發展海洋新質生產力,打造現代海洋經濟發展高地。 數據更有說服力——今年上半年,新區實現海洋生產總值1135.5億元、同比增長8.6%,占青島市海洋生產總值的42.5%,占新區GDP比重44.6%。海洋一二三產業分別增長4.4%、9.6%、7.9%,海洋經濟呈現出穩中向好的發展態勢。 在這片廣袤的海洋上,一幅氣勢磅礴、充滿希望的千里海景圖正徐徐展開。 科技興海 加速培育新質生產力 北緯36°,被認為是船廠選址的黃金緯度,海西灣正坐落于此。這里水深港闊、不凍不淤,適合建大塢、造大船。 橙色龍門吊昂然聳立、萬噸級船塢氣勢恢宏、鋼鐵巨輪靜臥船臺……來到海西灣,這里繁忙有序、充滿生機。今年5月,我國自主設計建造的亞洲首艘圓筒型浮式生產儲卸油裝置——“海葵一號”,從這里離港啟運,已順利抵達目的地。 “海葵一號”是海工裝備制造集大成的“大國重器”,實現了海陸一體化智能中控系統、天然氣雙塔工藝脫硫系統等15項關鍵技術設備自主化應用,建造周期較國際同類型裝備縮短近50%,整體工程建設達到世界先進水平。 無獨有偶。同月,同樣位于海西灣的中船發動機有限公司研制的國內首臺甲醇雙燃料低速船用發動機成功交機,標志著我國甲醇雙燃料低速船用發動機制造實現從“無”到“有”的歷史性突破。 世界最大噸位級“海上石油工廠”P70、全球首艘10萬噸級大型養殖工船“國信1號”,諸多“國之重器”在海西灣交付啟航;中國船舶、海油工程、武船麥克德莫特等100多家船舶海工制造及各類配套服務企業在海西灣集聚成勢,為海洋強國建設提供“西海岸力量”。 “一艘船”逐夢深海大洋,“一棵藻”長出千億級產業。以經略海洋為使命的西海岸新區,逐步推動海洋科技創新提質增效,不斷釋放創新發展活力。 走進青島明月海藻集團有限公司海藻生物科技館,保健品、食品、美妝等各類含海藻類生物制品琳瑯滿目,“這種藻酸鹽無菌傷口敷料,在吸收傷口滲液后迅速形成凝膠,不僅能快速止血,還能促進傷口愈合,而且更換時不會產生撕拉疼痛感。”該公司副總裁張德蒙在展臺前向記者介紹。 海藻在醫療領域的應用范圍極為廣闊。比如,從海藻中提取的海藻酸鈉,可用于開發治療腫瘤、心力衰竭等重大疾病的高端醫療制品,1克售價超過千元。 要想從黏稠的海藻原材料中“撈”出純度極高的海藻酸鈉并非易事。“提純分離這種高黏度液體沒有任何參考,我們通過集成膜分離、高速離心、凝膠態除雜等分離純化單元組建多組分梯度洗脫體系,突破超純海藻酸鈉規模化制備技術,打破了國外壟斷。”張德蒙說。 近年來,新區出臺支持大院大所向區向海發展意見,規劃建設古鎮口海洋科教創新區,打造面向世界前沿的海洋科技創新策源地。中國科學院大學海洋學院、中國海洋大學西海岸校區等大院大所紛至沓來,目前已集聚“國字號”涉海科研機構11家,涉海高校12所,各類涉海創新平臺數量達243家。 站在新起點,新區將加快打造海洋科技自主創新領航區,以科技創新引領現代海洋產業體系建設,為培育新質生產力注入更多藍色動能。 掘金深藍 搶占產業發展制高點 在新區離岸120海里的黃海海域,海平面20米以下,有一片與山東省面積相當的冷水團。總面積553.6平方公里的全國首個也是目前唯一的國家級深遠海綠色養殖試驗區——青島國家深遠海綠色養殖試驗區就在這片海域。 2023年4月,全球第一座全潛式深海漁業養殖裝備“深藍1號”成功收魚,共收獲大西洋鮭3000尾左右。2021年、2022年,試驗區內相繼實現全球首次虹鱒、大西洋鮭低緯度深海規模化養殖,以及養殖作業常態化、品種多樣化。此次收魚,是首次成功度夏后的再次豐收,證明了我國深遠海三文魚全周期養殖的可行性。2023年3月,試驗區成功開展了活魚轉運探索,僅用12小時三文魚便可端上百姓餐桌,依托冷鏈運輸網絡,36小時“游”到全國百姓家,一改我國三文魚依賴進口、動輒四五天時間跨度的局面。 全球首次低緯度深海養殖三文魚獲得技術成功,累計收魚20萬尾,實現國產海水三文魚養殖“零”的突破;全國率先開啟深遠海資源開發利用新模式,為深遠海養殖發展提供經驗樣板……踐行大食物觀,向江河湖海要食物。近年來,青島國家深遠海綠色養殖試驗區的養殖試驗取得重大突破,將持續拓展海水養殖發展空間,打造百億級深遠海綠色養殖產業集群。 “向海要糧”先行示范,“向海問藥”蹄疾步穩。 “生產線全天24小時運行,可年產80億粒。”走進青島聚大洋藻業集團有限公司的海藻多糖植物膠囊生產區,海藻多糖藥用空心膠囊生產線上一派繁忙。 “該膠囊的原料取自海藻,最大的優勢是安全,具有藥物穩定性好、重金屬含量低等優點。”聚大洋藻業集團董事長吳仕鵬介紹,用海藻膠作為原料生產海藻多糖藥用空心膠囊,是聚大洋全力推動的重點項目之一,也是聚大洋在海洋生物醫藥領域深耕的重要發力點,“我們正在開啟海藻多糖藥用空心膠囊項目擴產計劃,年產量擴增十倍,每年向海藻要800億粒膠囊殼。” 一粒膠囊殼的背后,是聚大洋從一棵小海藻發展形成完善的高端產業鏈的創新探索,也是新區海洋生物醫藥產業發展的新成果。近年來,新區“藍色藥庫”開發邁向新階段:以明月海藻、聚大洋等企業為龍頭,大力發展海藻及生物制品,其海藻酸鹽系列產品占據全球市場的30%和25%;以國信制藥(原正大制藥)為代表,積極推進海洋藥物研發,抗結腸癌新藥BG136成為國內首個進入臨床試驗的抗腫瘤海洋藥物;青島華大、清原生物等企業搶占基因科技產業新賽道,青島華大建成全球最大綜合性海洋基因庫…… 延鏈補鏈強鏈,賦能提質增效。新區大力實施海洋產業突破行動,堅持特色引領、錯位競爭、鏈主帶動、集聚發展,重點打造深遠海養殖與冷鏈、高端船舶與海工裝備、海洋生命健康、航運貿易金融、海洋化工與新材料等“五大產業集群”,進一步增強海洋產業競爭力,現代海洋產業集聚成勢。 協同發力 打通融合發展新路徑 科技創新、產業發展是兩個密不可分的概念,但形成順暢的循環并不容易。如何才能更好地打通各個環節,推動各領域、各環節協同發力,提升創新體系的整體效能? 新區堅持陸海統籌、多規合一,不斷完善運行機制,凝聚各部門力量,推動經略海洋戰略落實。新區設立工委區委海洋發展委員會議事協調機構,建立“海洋委主導、海洋辦統籌、部門抓落實、專班抓攻堅”工作機制,統籌推進產業發展、項目建設等工作。 自此,新區形成分工明確、運轉高效的海洋經濟管理工作體系,為推動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夯實根基,在引領海洋治理體系現代化上發揮支撐作用。 推動各領域、各環節協同發力,是創新提速、發展提質的必然選擇。不久前,新區出臺《以科技創新為引領培育打造海洋新質生產力行動方案(2024-2026年)》,圍繞海洋產業發展、海洋科技創新、海洋開放合作明確主攻方向,加快建設國內具有重要影響力的海洋經濟發展引領區。根據行動方案,西海岸新區2026年將實現海洋生產總值2500億元左右,突破30項以上海洋領域關鍵核心技術,海洋科技型企業超過400家,集聚海洋人才9萬人左右。 培植發展“1”個基礎產業,突破發展海洋新材料產業;改造提升“3”個優勢產業,突破發展海洋裝備制造業、現代漁業、港口航運業;培育壯大“3”個新興產業,突破發展海洋藥物及生物制品業、海水淡化及綜合利用業、海洋新能源產業;布局建設“1”個未來產業,突破發展海洋電子信息業……西海岸新區正以海洋特色為抓手,拆圍墻、通鏈條、強支撐,在更大范圍內打通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融合發展的新路徑。 項目是經濟發展的生命線。海洋大項目的布局建設,標注著一座城市對海洋產業的“發力點”。 中船集團712所海西灣基地項目,是全國功率等級最大的綜合電力系統試驗室和船舶電力推進系統集成產業化基地,將完全實現40MW級大型船用特種電機國產化; 濰柴集團把全球最先進的船艇研發制造技術放在新區,投資建設的濰柴(青島)海洋裝備制造中心項目,對標國際一流船艇,聚力打造國際領先的船舶研發建造產業基地; 華大海洋基因科技全球創新中心項目,重點布局海洋生物基因組學研究與產業化等領域,打造東北亞最具影響力的海洋基因科技創新中心、全球最大海洋基因科技賦能基地; …… 近年來,新區不斷強化海洋領域“大抓項目、抓大項目”的鮮明導向,建立海洋領域重點項目庫,每年統籌推進一批千億級規模的海洋領域重點項目。其中,2024年統籌推進總投資874億元的66個海洋重點項目。 揚帆奮楫、趕海踏浪,西海岸新區正擁抱蔚藍新機遇,加快步伐邁向深藍、遠海,縱深推進經略海洋,打造海洋強國戰略新支點。 (大眾新聞·青島西海岸報記者 李濤) |
封面新聞記者 柴楓桔 10月21日,成都東部新區經濟運行工作
10月22日,記者從四川省發展改革委獲悉,1-9月,300個共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