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登录 立即注册

搜索

[切换城市]

以人为本让劳动力市场复苏

新资讯 2022-1-24 12:29 中国社会科学网 28 0

117日,国际劳工组织(ILO)发布《世界就业和社会展望:2022年趋势》报告,对疫情影响之下全球劳动力市场的复苏情况进行了综合评估。报告预测2022年、2023年全球劳动力市场复苏前景仍不乐观,同时为推动实现以人为本的复苏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复苏压力巨大

  

报告显示,总体而言,全球各地区的关键劳动力市场都未恢复至疫情前水平,且到2023年仍难实现全面复苏。由于疫情的持续性影响,各地区的劳动力市场复苏都面临下行风险。报告称,疫情的破坏性影响、结构性缺陷和新风险的出现,使得新增体面工作的可能性降低。潜在的结构性缺陷和不平等可能会放大和延长危机的不利影响。一些发展中国家的非正规经济削弱了政策工具效力,因为这类企业获得正规信贷和疫情期间政府补助的能力较低,这导致救济措施难以惠及全部有需要的人,进而造成国家内部不平等加剧。依赖劳动密集型商品出口的发展中国家尤其难以适应疫情下的经济变化。依赖旅游业的经济体也正遭受着边境关闭和收入锐减的影响。报告预计,劳动力需求恢复到疫情前水平仍需时日,这将导致就业和劳动时间的增长缓慢。2021年由于工作时间恢复缓慢且不均衡,工人的劳动收入基本处于较低水平,而由于大多数工人没有足够的替代性收入途径,因此工人的家庭储蓄不断减少。收入的减少又进一步抑制了消费需求,最终形成恶性循环。

  

国际劳工组织的预测显示,2022年全球就业人口比率预计是55.9%,比2019年低了1.4%。全球失业率预计至少要到2023年才能降至2019年水平之下。2022年全球总失业人口预计为2.07亿。由于许多人离开劳动力市场后可能再也无法回归,因此失业水平还无法体现危机对就业市场的全部影响。

  

根据报告,复苏中的不平等问题显著。相对而言,欧洲和太平洋地区的复苏前景较好,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区、东南亚地区的复苏前景则最不乐观。高收入国家劳动力市场恢复的速度最快,而疫情发生以来,中低收入国家承受的冲击最大,劳动力市场恢复的速度更慢。在国家内部,劳动力市场的恢复水平也并不均衡。未来几年,疫情对女性就业所产生的影响预计会降低,但性别差距仍旧较大。这种差距在中高收入国家更加明显。2022年,中高收入国家女性就业人口比率预计将比2019年低1.8%,且比同年男性就业率低16%。此外,由于许多国家的学校、学院与技能培训机构长期关闭,学习成效被削弱,这会给年轻人就业、继续教育和培训带来长期影响,对那些难以得到网上学习机会的年轻人尤其如此。经常被认为工作条件较差的自营和家庭工作在疫情发生之前本已呈下降趋势,但在2020年这类工作转为增长趋势,且在2021年继续保持增长。

  

积极行动应对不确定性

  

报告强调,疫情已经引发经济结构性变化,并对劳动力市场产生持续影响。各种宏观经济趋势的交织增加了很多问题的不确定性。例如,工作时间、就业水平、劳动力参与率的下降会持续多久?疫情是否正在加速劳动力节约型转型?不同的答案需要不同的行动方针。雇佣关系构成的变化,例如依靠非正规自营职业谋生、远程工作增加、转向从事临时性工作等,也可能对工作条件带来破坏性影响。面对这些压力,需采取协调一致的政策来加速劳动力市场复苏,解决不平等问题,促使全球经济重回可持续增长的轨道。而增强这种恢复力的先决条件在于疫苗获取、债务重组、促进绿色转型等方面的多边行动和全球协作。报告建议,要实现以人为本的复苏需从四个方面入手:推进包容的经济增长与发展、保护所有工人、强化社会保障、开展社会对话。

  

在复苏期间,宏观经济政策不应仅仅寻求达到疫情发生前的水平,因为这无法增加体面工作,也无法增强国家对未来潜在危机的抵御力。财政政策不仅要以保护工作、收入和就业为目标,还应致力于解决导致全球范围内体面工作不足的结构性挑战和根源。根据不同国家的不同限制条件和优先事项,可以制定一系列旨在创造生产性就业的财政政策,并辅以相关产业政策、技能提升方案和劳动力市场政策加以支持,同时持续加大社会保障投入。随着疫情流行和技术发展等大趋势相互作用加深,经济体之间和内部的不平等可能进一步扩大,采取积极主动的宏观政策变得愈发重要。

  

加强对所有工人的保护,需要保障工人工作中的基本权利,确保其在工作场所的健康、安全,实施改革计划推进性别平等。疫情蔓延暴露了许多工人群体的弱势处境,包括一线基础工人、非正式工人、个体经营者、移民工人、低技能工人等,他们往往更多地陷入危机带来的风险中,且他们中的许多人不在社会保障覆盖的范围里。因此,弥合社会保障鸿沟,广泛提供获得全面、充分和持续性社会保障的机会,必须成为优先事项。

  

此外,社会对话在应对疫情中发挥了关键作用,许多减少失业的政策和措施均由多方讨论达成。在复苏期间开展社会对话,对找到让企业和工人双赢,且具有积极宏观经济影响和溢出效应的解决方案仍然至关重要。要加强公共行政部门及相关组织的参与能力,促进社会对话作用的发挥。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2124日第2336期 作者:本报记者 王晓真 

声明:发布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确认后马上更正或删除,谢谢!
新资讯(www.bbbfeiibyy.cn)致力于为用户提供高效、便捷的资讯获取与信息服务,打造一个有影响力的多元化资讯平台。
关于我们
公司介绍
发展历程
联系我们
本站站务
服务协议
本站义务
友情链接
业务合作
广告服务
商家入驻
我要投稿

手机APP

官方微博

官方微信

新资讯:www.bbbfeiibyy.cn (盛世汇新旗下网站) 陇ICP备17005351号-5|甘公网安备 62012102000363号 客服邮箱:sshxqy@163.com 投稿邮箱:sshxqy@126.com
QQ|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返回顶部
美女的整个乳头无遮挡| 天天射综合网| 俄罗斯aaaa一级毛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