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江新區金山街道金山意庫,青年“小夜校”首期大師公益課堂開講。(本報資料圖片)通訊員 王加喜 攝/視覺重慶 6月6日,#兩江新區社區學院#登上微博全國熱搜榜單,當日閱讀量突破2060萬。 2023年,兩江新區在全市首創“興趣兩江”居民服務項目,通過開設“社區學院”,引導居民按照自己的興趣、愛好、專業等自主分組建立社團,開展全生命周期的個性化定制服務,打造終身學習平臺。 如今,社區學院在兩江新區遍地開花。 康美街道組建了34個社團,打造覆蓋從稚嫩孩童到耄耋老人全年齡段的豐富課程;大竹林街道打造文化、藝術、體育、科技、便民服務5大社團聯盟,吸收成員5000余人;天宮殿街道依托“天天向上”社區學院,開設不同時段的特色課堂60余個;金山街道“小夜校”吸引1000余人次報名,累計上課時長120個小時,已經成為轄區居民的文化服務點、學習充電站…… 兩江新區這些看似平淡無奇的社區學院,為何關注度如此高?吸引力來自何處? 學什么 居民點單社區接單,課程設置按照大家的興趣愛好來 康美街道轄區面積13.97平方公里,主要由農轉非社區和公租房社區構成,常住居民約8萬人。復雜的人口結構、龐大的人口數量,給街道的基層治理工作增加了難度。 作為兩江新區開發建設最早的混合型社區,人和街道邢家橋社區在逐步完善居民養老、托幼、安全等剛性需求的同時也注意到,居民的精神文化需求在日益增長。 “如何構建和諧社區?如何更好滿足居民的精神文化需求?”經過綜合研判,兩江新區決定以居民的共同興趣愛好為切入點,開設“社區學院”,并在康美街道金竹苑社區及人和街道邢家橋社區開展試點。 社區學院怎么建?開設哪些課程? 試點街道社區邀請居民來“下訂單”,線上通過微信公眾號、微信群開展問卷調查,線下通過走訪調研、院壩會等方式收集居民意向。 短短幾周時間,數千份興趣“訂單”迅速收集上來,街道社區“接單”,為轄區居民開設定制化特色興趣班。 “緣于共同的興趣愛好,大家天天在一起上課、一起耍,鄰里之間的關系變得融洽了。”在康美街道,非洲鼓社團學員陳啟惠很快感受到社區學院帶來的變化:過去鄰里往來少,少數人之間還有些“磕磕碰碰”。而現在,在共同的學習、排練、比賽中,彼此交流多了,就算有些小矛盾也都是“一笑而過”。 “各種社團和興趣班的居民平時‘學在一起’‘樂在一起’,有事時自然能‘干在一起’,成為社區建設的參與者、推動者、貢獻者。”邢家橋社區黨委書記謝蘭對此感受明顯。 在邢家橋社區中心地帶,有一個由居民共同管護的“生態花園”,這里之前是一片違章搭建地,邢家橋社區將其精心設計修整為“生態花園”。 60名“社區學院”學員組成的志愿者團隊邊學邊干,精心管護花木和設施,將“生態花園”打理得井井有條。 何時學 白天上班、晚上學藝,年輕人開啟“夜生活”新方式 夜幕降臨,華燈初上。在兩江新區金山意庫文化創意產業園內,手碟課堂上傳出空靈、柔和的旋律。 今年以來,社區學院“青年夜校”為兩江新區年輕人開啟了“夜生活”新方式。 3月,由金山街道、金山意庫、山外有山小空間聯合打造的青年“小夜校”正式開課,涵蓋手碟、植物手作、非遺文化等課程,周邊年輕人紛紛報名,開啟“白天上班、晚上學藝”的生活方式。 “氛圍好,能釋放壓力。”剛上完手碟課的學員陳思霖表示,自己所從事的IT行業工作節奏快,下班后很向往輕松愉悅的氛圍,“興趣課堂對我而言,就像是家門口的詩與遠方”。 從事商業管理工作的趙女士和7歲的女兒雷騏爾也是“小夜校”的忠實“粉絲”,她們已經報了3門課。 “課程好玩又‘治愈’,學習、帶娃兩不誤。”趙女士說。 “小夜校”的成功,得益于金山意庫文化創意產業園豐富的文化資源。 這個由舊廠房改造而成的創意園區,是一個集文化藝術、創意設計、觀光休閑及配套設施與服務業態于一體的文化創意園區,如今已成為吸引年輕人打卡的“網紅”景點。 4月1日晚7點,天宮殿街道“天天向上”社區學院·天龍學院夜校正式開課。 “箏韻芳華”古箏課堂上,從佩戴義甲到調整坐姿,從基礎識譜到琴弦撥弄,學員們在老師帶領下從零開始,一步步走入古箏的世界。 天宮殿街道將傳統文化引入社區學院興趣課堂,受到居民們追捧,短短兩天內培訓名額就被搶光。 “上夜校給了我久違的松弛感,在這里不僅可以學習一門新樂器,還能充實業余生活、陶冶情操。”學員陳璐表示,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青睞從傳統文化中尋求“解壓良方”,而以愛好為載體的夜校課堂為轄區青年和職工提供了學習、交流、分享的平臺。 目前,兩江新區天宮殿街道共有“1+10”個“天天向上”社區學院,開設社區夜校、“午休一小時”課堂、“四點半”課堂等不同時段的特色課堂60余個,較好滿足了各年齡段居民的學習需求。 怎么管 開發“居民興趣小組服務”應用,鏈接全流程 課程眾多,都由誰來講授?授課場地如何安排?上課學生有多少?效果如何? 隨著社區學院課程數量和參與人數的增加,傳統的人工排課方式無法滿足需求,一度出現居民興趣愛好收集覆蓋面不夠、活動場地散亂、無統一管理、師資不足等問題。 為實現居民興趣和授課內容精準匹配,避免公共場地利用程度“忙閑不均”,同時進一步完善課程活動效果評估,兩江新區適時開發了“居民興趣小組服務”應用。 兩江新區宣傳部組織轄區各街道、社區及多個相關部門研究謀劃,以收集信息為起點、活動質效評估為終點,通過健全居民興趣活動資源精準匹配機制,將群眾興趣、愛好等需求分類分組,統籌轄區場地、師資等文化服務資源,以活動為紐帶,以社區為陣地,實現文化服務常態化、精準化。 在“居民興趣小組服務”應用上,居民只需輸入姓名和所在街道社區,在近40個選項中選擇自己感興趣的內容,就可精準匹配想要的課程活動,“一件事”一次辦。 “只需要在手機上填寫幾個信息,就能根據自己的興趣選擇相應的課程,真是太方便了!”居民陳女士說,“我一直想在業余時間學學舞蹈,之前沒有合適的機會,這次我要加入舞蹈社團試試。” “過去我們開展活動,主要靠‘大喇叭’廣播的方式‘喊’居民來參加,效果并不理想。現在通過線上收集居民的興趣,開設定制化的課程,文化惠民更精準、更高效。”大竹林街道黨工委委員、人大工委主任王燕介紹。 目前,“居民興趣小組服務”應用已經初步構建起5大活動類別、400余個興趣小組,帶動10000余人參與線下社區學院興趣活動。 |
潮新聞 記者 葉怡霖 陳黎明 圖片由活動主辦方提供 今年是
中新網湖北新聞6月15日電(董曉斌 郭曉瑩 龔艷菊 趙丹)“尋